台北艺博会:如何突破当代沉溺 2013-01-21 10:32:51 来源:收藏·拍卖 作者:陆晓凡
每年一进入春末夏初时节,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艺术博览会俨然如连续盛放的鲜花般在各地苏醒过来。而中国内地的艺博会也跟随着世界潮流,集中于一年内气温感觉适宜的两个高潮期。

当时台湾地区民众平均年收入在8000至10000美元,而台湾地产业开始疲软,股票市场摇曳不稳,热钱资本开始大批涌入第三大投资市场——艺术品市场,人们富起来之后纷纷开始考虑家中应该挂什么样艺术品成为这个时期的社会风尚。就此打造了台湾画廊业历史上的“黄金收获期”,行业内另一种叫法是“疯狂91-93”。同样也让台北艺博会大获成功,这是由本土经济发展带动的台北艺博会前期发展的高峰。

但是“兴在百业之后,衰在百业之前”,台湾地区画廊业在1997年遭遇了一个历史关键节点——亚洲金融风暴来袭,直接导致1997年开始画廊业步入衰落。大未来林舍画廊的负责人林天民回忆到,1997年之后是艺术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崩盘,当时安迪沃霍尔作品的价格跌到只有如今售价的三成。1997年到2004年期间,台湾地区人均年收入连续四五年停滞在13000美元上没有发展。经济不景气导致了画廊的生意暗淡,“疯狂91-93”一家中小型收藏型画廊一个月的业绩是可以达到300万台币,到了2001年这个数字变成了一整年的业绩。因此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1999年的“9·21”大地震、2000年初至2001年底,苏富比与佳士得先后撤离台湾,转进香港及2003年SARS(非典)的共同作用下。台北艺博会在台湾艺术市场低迷气氛中,一直就没能突破困境,走出区域性。

在2004年,中国内地艺术市场由于过分压抑直接井喷了。2003年大陆拍卖成交额是25亿元人民币,而2004年是57亿。这种强力崛起给了疲软中台湾的画廊业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台湾画廊迫切需要岛外藏家资源的开拓,画廊的国际化需求日渐凸显。这是台北艺博会首次试水国际化。但是真正国际化的突破,却是在2006年才出现,当年参展画廊为90家,比前一年增加25家,国外画廊参展家数则增加7家,成为24家;到了2008年,参展画廊首次破百,成为111家,海外画廊有48家,这也是台北艺博会最多海外画廊参加的一次;到了去年,参展画廊已成长为124家,海外画廊则有58家。而在2012年的艺博会上,海外画廊达到80家,本土画廊达70 家,这是有史以来海外参展画廊超过本地,成为真正的“国际”艺术博览会。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