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平的天地一线:抽象艺术是“小众中的小众” 2013-03-11 11:43: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中江
40多年前,少年谭平飞跑着,手中小木棍在身后的墙上留下长长痕迹,青春的、破坏的痕迹。多年之后,一条40米长的线呈现在中国美术馆,以极简的形式,在中国抽象艺术发展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抽象艺术“看不懂”、“谁都行”?直接性表达需多年积淀

在中国,谈到抽象艺术,往往会有观众发出“看不懂”、“很容易”的困惑。对此,谭平解释说,抽象艺术,尤其现代艺术特别强调艺术家个人的特点。这是对艺术家的要求,同时也要求观众对作品有不同理解。

大众“看不懂”抽象艺术,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中国的艺术教育,从小就是从具象入手,老师传授的时候爱问“这像什么东西啊?”即便到了美院这类高校,抽象艺术的比重也非常小。同时,美术馆教育也不如国外,缺乏专人讲解。如果有人讲的话,观众听两次就不会觉得抽象艺术陌生了。而且,观众本身也有一种抗拒心理。

“抽象艺术本身就需要学习。就像我们听古典音乐,也需要对背景和基本知识了解,然后再去听,才能真正听懂古典艺术。”他说,“抽象艺术肯定是一个精英艺术,本身就不是让所有人都理解的艺术。有种常态思维,希望任何一个东西都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这不大可能。”

不过他也强调,尽管抽象艺术是精英艺术,但其所采用的形式恰恰是最接近人民大众的。包括室内家装、建筑、服装等,几乎都采用的是抽象语言。

除了“看不懂”,关于抽象艺术还有一种类似“这有什么,我也能”的偏见。对一些形式简洁的作品来说,更加突出。对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谭平解释说,每个人对眼睛的训练不一一样。有人就比较概念化,缺乏这方面的训练,看不出其中的难度和最重要的点。确实每个人都能画线条,但抽象艺术有自身的标准,要注意作品中色彩、线条的关系、节奏和比例,懂的人就能看出来。这些技术上的要求,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

以这件《+40m》为例,自己在开始刻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用什么刀、板,刻多深才舒服,以及对刀与板之间的感觉等。在谭平看来,最难的是“直接性的表达”。而这种直接性,基于之前多少年积淀的结果,非一朝一夕之功。

抽象艺术在中国:长期非主流 像礁石若隐若现

西方抽象艺术自康定斯基创作《即兴》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不过在中国,抽象艺术一直都不在主流之列。据谭平介绍,抽象艺术在中国非常小众,即便在艺术圈内也是如此,可以说是“小众中的小众”。

对于抽象艺术的地位,谭平有一番“礁石论”——“抽象艺术特别像海底的礁石,其他的流派在落潮的时候,它就(显现)出来了。等到别的(流派)起来,它又沉在海底,看不见了。”现在抽象艺术被大家提起,主要是因为政治波普等艺术潮流过去了,市场也有相应需要。如果有更强的新潮流产生,抽象艺术又会沉静下去,总之不太可能成为主流。

他认为,现在中国办的抽象艺术展览很多,尽管有些人还不太懂,但已经可以很自然接受。自己的作品能够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也说明当下社会越来越开放、多元化。今后抽象艺术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也会越来越好。因为做抽象艺术的人相对年龄都很大,有多年的积累,作品又主要反映艺术家的内心,所以不可能一出来价格就卖得很高,外界会逐渐认识到他们作品的价值。

谭平13岁开始学习艺术,24岁从中央美院版画系毕业,后来又曾留学德国。在40年的艺术生涯中,尽管作品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几个不同阶段,他的内心始终都保有着突破和创新的欲望。采访结束,记者随他参观为新展览准备的作品,舒朗的线条间透露出与《+40m》不同的另一种自由。

“做抽象没有退路,往回走是回不去的。虽然难度很大,也只能一直向前。”谭平一再说道。

【编辑:徐瀹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