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力仁:艺术的玩家 2013-04-28 10:12:16 来源:艺术国际博客 作者:施力仁
九零年代的中国社会转型速度加快,人们的政治热情相对回落,消费主义思想抬头,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当代艺术主流社会也发生了实质性的碰撞和交流。正是在这个时候,孙大为来到美国,也是在这个地方开始了他对于艺术的更宽阔的思考。

孙大为作品

在展览里面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有画,有装置,有行为。在孙大为的脑海里,艺术就应该是玩出来的。这个漂洋过海的艺术家,如今五十有余,对于艺术创作这件事情仍旧是精力充沛,当下很多年轻艺术家都未必能像他这样“倒腾”,而在他这个年纪的艺术家也有不少人开始松懈了。如果你跟他讨论一个艺术家创造力的黄金时代,他会告诉你:在美国,五十岁的男人叫boy。他说他的艺术生活才刚刚开始,他对此充满激情并感到期待。

他希望展览里关于他的简介是这样的:孙大为,男,双子座AB型,自恋。

观念的渐进

九零年代的中国社会转型速度加快,人们的政治热情相对回落,消费主义思想抬头,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当代艺术主流社会也发生了实质性的碰撞和交流。正是在这个时候,孙大为来到美国,也是在这个地方开始了他对于艺术的更宽阔的思考。

他给我描述了两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作品。

第一件是《无鸣展》(艺术家口译)。当时进入展厅的时候,一千平米的地方什么都没有。他拿了酒在屋子里转,在画廊助理的指引下来到画廊的中间,看见一个方坑,是纽约的下水道。中间放着一具无首无四肢的女人体雕塑,肚脐作一下水漏。女人体在水里泡着,水就通过肚脐眼儿想下水道流去。他问画廊助理这个展览的意义,她告诉他说,艺术家就是希望能让他们充分的去想象这个展览。

第二件是他在Art Expo上看到的一辆用了厚厚的一层黄油包裹起来的卡迪拉克汽车。当他问这件作品的艺术家为什么要做这个作品的时候,这个艺术家回答他说:越好的东西越要把它包裹起来,黄油可以可以可绝空气,让每一个东西永恒。

后来孙大伟开始寻思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代艺术?

他对此是这样解释的:所有的艺术最后都归结在一个点上,就是你可以站在屋里的任何一个地方去想象这个展览。艺术家从现实中拿直接的对象进行创作,他展示的是他的概念,其实艺术家的创作是他的思考过程,这才是作品的意义,至于作品搁那儿了,就已经结束了。

这次展览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布展期间不停的产生的新的想法和调整而创作出来的,也就是说,现在你们所看到的东西,有不少是意外之作。在孙大为的眼里,艺术家应该有着很强的综合能力,应该是全方位的。艺术家不仅仅是一个画工,就拿两个英文单词来说,“painter”是“画家、画师”;而“artist”则是“艺术家”,是一个综合性的词汇一样,所以,他希望能够把自己目前的全部能量都释放在这一次展览上。

关于记忆的艺术,也是艺术的记忆

出生于六零年代,又八零年代后期大学毕业的艺术家,这样的时代总是造就了他们在成长和走上社会的背景特殊的经历,热衷于记录现实的碎片,强调自身的生存环境。孙大为的经历很丰富,不仅仅是漂洋过海去了美国,最为珍惜的还是那段留在北京的年少轻狂,先是当了兵,然后上的学,所以他的作品里面不乏带着对于那个年代的回忆。孙大为坚持的创作是关乎他的生活的。

这不由让我想到托尔斯泰的艺术论里提到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所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只要艺术家将自己的体验感染了观众就是艺术。孙大为的作品是拾起生活中的碎片,生活中的一个符号,将一个物体作为记忆的实体,去唤起观者的共鸣。装置作品《虎口脱险》的灵感就来源于法国老电影《虎口脱险》里的一个片段,他说一看到这个作品那个年代的人都能明白,这是属于那一代人的一个记忆。我一直认为艺术的选择其实是人们靠近自己的一个途径,艺术家本身的经历与情感融入到作品里是一个选择的单方面,当这个作品被人看到,看到的人从中获取对自身的感知,这个选择的过程就完成了。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个缘分。孙大为与其说想带给观者一个什么样的感受,不如说更像是去寻找一种缘分。

我觉得还有一点很有趣的是关于装置艺术《哈雷》的创作起点,孙大为说他对哈雷是有他的历史渊源,他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骑着摩托车上学,后来就非常喜欢哈雷,但是他对看到的哈雷机车的样子都不太满意,于是他只好自己来为它做一个概念。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又希望可以做一个环保的哈雷车,所以在这个概念里面他又采用了自行车的活动原理,如果把它从PVC管实践成为一个机械装置的话也是有可能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所做的艺术装置又关乎经验记忆的延续,这个延续不只是从一个人的脑袋跑到另一个人的脑袋里去,而是跟着他的经验记忆一起进行的,有可能到他做成一个真正可以运转的机械才算完成。不仅仅是这个作品,他其中有些PVC装置确实是可以真正的“工作”起来的,观众是可以真正参与到对艺术品的亲身体验当中去的。

语言与态度

在交谈的过程中,他给我提出一个新词叫“新当代艺术”,或者是“后后现代主义”。其实并不是想说的多玄乎,只是在现在的艺术圈之中刮起的后现代主义大风,精进的作品已经很难得了。大多数的艺术家都会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然后进行模仿,但是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只是拿别人的技术加上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风格,那离艺术的纯粹就远了。在创作这一点上,孙大为一直坚持“原创”这个概念,并强调个人的经验。 

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艺术家的轨迹永远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感觉---技术---感知,你必须先对你要做的东西有感觉,然后去了解它学习技术,但必定会回到表达自己的层面上。但常常有人(并不是没有天份)在第二步的时候就迷失自己了,最后做的好不好就关乎你的感知了,你必须自己有所体会。“艺术是不会撒谎的。”---你做的东西直接表现你的内心。有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类似,我们不能单单说他们是相互模仿,这时候我们怎么分辨呢?这是个看技术的活儿,看你对这件作品有多认真。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画照片写实主义,但是为什么有人能画好?哪一个局部放大,你发现细节仍然很多,很有质感,那是照片做不到的。那就说明他对色彩有研究。孙大为觉得原创性又并不是一味的追求创新,而是自己长期研究得出的结果,他认为创作是某个艺术家生活当中的某一个瞬间、某一个画面和某一种体会,他将她置换成一个艺术品,只有这样,艺术家做出来的东西才是一个纯粹的作品,因为把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是直接的,不管这个作品有多么的复杂。这是他提倡的创作理念,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个“后后现代主义”又是对当代艺术圈的一种反讽了。

一直以来孙大为的写实功夫都是不容置疑的,不管是什么样的题材。后来他用重复排列剪影的方式创作了《冲拳运动》等一系列作品,这是他对绘画的一种尝试,但是尝试对他并不代表放弃以前的作画方式。就像我之前说的,这是他观念递进的一个表现。前几年他开始进行装置艺术创作,并在这一块地方找到了自己的装置语言-----他选择用PVC管作为他的创作符号,他在这上边找着使劲的点了。说实在的,我没有很好的办法去跟上他的脚步去一一介绍他的作品,因为他的那股玩劲,总是能搅乱我的思绪,他并没有很顾及别人的速度总是又在想着新招了,这种时候他就老像一个男孩儿那样,只是想要单纯的去玩这些东西了。

【相关阅读】

【视频】施力仁:铸造“犀牛”式的身份

从叶公好龙到买到好货,当代艺术市场的选择

【编辑:谈玉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