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渡 纸本水墨 50x80cm 2012
引言:研究中国艺术当下历史的几点原则
艺术是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考察艺术的历史及其发展需要在文化总体的结构之中来考量。研究中国艺术的当下历史,则需借助这样几点原则:一、本土文化艺术发展历史的上下文结构;二、与中国文化结构完全不同的异域文化形态的比较;三、当下社会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以及文化的针对性。
先讲中国文化的本土的上下文结构,中国文化以中国绘画为例,形成了独立的以表现写意为基本形态的文化系统,使用纸墨笔砚这四种基本材料完成其师承关系为脉络的审美体系。一地的文化之形成,其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因经济是人生最为基本之事,谁都不能独立其外,经济在全部文化中的影响势力之大,自不难想见。而经济社会的变迁,自然影响到家庭结构,最终影响到个体的情感、思想与意识。中国文化在两千年来的历史发展之中,之所以形成了一个审美、结构、趣味相似的系统,其根本原因在于二战之前的中国社会一直以来是一个没有经过产业革命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以家族成员为紧密关系的伦理结构。中国传统的风教礼俗及其文化孕育其中,自然要与它的经济社会形态相适应。两千年来文化之所以颇少变革,可以预想其间(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文化形态)相互适应,互为依托以达到相当紧密的程度,不容有任何的相悖,以引思想的动荡,影响社会之稳定。所以,叙述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绘画的历史发展,不必叙述与研究各个时期的经济状况,而只需考量各时期代表画家在当时政治舞台,个人际遇之中的起伏变化对其个人情感、性格、思想的影响,即可以分析其作品的风格面貌。而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伦理关系在总的形态上是不会有本质改变的。个人的遭际亦不可能脱离其紧密的宗族伦理的系统之外。个人的彻底叛逆亦只能是极个别的例外。此种状态之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中国的家族制度决定了中国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命运。
这种脉络即是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基本因果。无论院体画还是文人画,在总的文化表里上不可能形成绝对的相悖。个人趣味的细微差异形成了中国绘画可以叙述的历史演绎。
与中国绘画所代表的文化系统的一脉相承、风貌一致完全不同的是欧洲(基督教为信仰体系的西方)美术的历史。中西两种文化做比照观察,彼此的异同则恍然而见。梁漱溟讲:“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彼此原都不相远。”①,而基督教在罗马时期的传入欧洲,使得希腊罗马的社会由原来的以一家一姓为核心的家庭结构的一般集团改变而为超越家族的大集团组织,这种改变使得人的精神信仰的模式与旧宗教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自此,团体与个人的地位在西方社会成为翻覆不已的问题,于是促使社会人生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从中世纪到近代反复以各种运动的模式展开:“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人权宣言”……形式上各式各样,骨子里面却一直是个人与集团的关系。这一场场运动下来,从“宗教改革”开始到“人权宣言”落成,无非是“自我”的觉醒,直接间接无非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确认。而西方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按照这样一个线索展开,自我的觉醒势必使得艺术的表达与叙述更加的自由与放松,反叛、颠覆与质疑,以及对政治、社会的指责、批判成为必然的线索。这样一种思路也使得西方文化艺术的发展异常的丰富多彩,其风格的变化,形式内容的丰富,对社会的批判意识之强烈与直接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而中国社会却似乎停留在中古时期,儒释道捆绑一体的信仰体系使得家庭为核心的宗族社会在结构上没有本质性变化,风教礼俗,文化艺术也必然附庸其上,失去其自我更新的动力。所以,以中国书画为叙述的文化发展史也基本就是一部以统治阶层(士大夫阶层)的趣味及其审美为标准的权力附庸的历史画卷。这样的文化势必失去其社会的批判性,在权力的淫威下坠入趣味性的审美、成为贵族阶层附庸风雅的奢侈品。由此,中西文化之演变与差异,宛然在目。
二战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形态开始向产业化结构过渡,这种转变亦伴随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以及国际的政治斗争,使得中国的社会从旧宗教的礼教社会转化为社会主义新价值观的集权社会。文化艺术的形态则表现为特殊的政治性。在中国则是遵循了毛泽东的文艺路线。这种情状我不再详述,毛文艺的样式风格亦是人所共知,风格样式完全一致!这种文化与其社会结构一样势必失去弹性,走向僵化,造成社会的停顿与封闭。但是产业化的发展所要求的经济秩序、社会环境与其僵化的体制之间的矛盾势必又将造成社会的反弹,中国社会自“文革”之后的一系列变化正是这种反弹的表征。这种转变的路向,以渐进性地融入西方模式为导向。社会的意识形态,精神信仰以及风俗都以这样的导向为原则发生改变,文化艺术的发展路径也没有例外。当代艺术的出现以及壮大发展也是这样一种经济、社会转变的象征。而西方文艺的递进性演化的历史在中国则成为资料性、档案性的抄写。中国艺术家直接采取拿来主义的手段,将西方艺术发展历史中的各种风格样式手法直接传译到中国本土,形成了今日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面貌。而这样一种不加选择的同声传译,是否适合中国的社会以及这种特殊的经济模式现在还难以下最终的结论。这样的局面就使得今日的研究者,在试图书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史时面临诸多的难题。首先的难题便是以中国本土传统艺术线性发展的判断标准来书写历史,还是以西方艺术颠覆性发展历史的判断原则来书写的问题。这两个系统的判断原则与价值原则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标准。取其任何一方都势必完全或部分否定另外的一方。这个原则如果不能够厘清,则任何草率的书写都将成为不伦不类的拼凑。我们看到目前的一些所谓的当代艺术史的书写正是这样的“伪书”,是试图掌控文化话语权的权谋与策略。
当下社会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将决定文化创作的针对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应。在一个转变的社会中,价值观也处于不断的调整与转变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社会、生活的核心问题都存在着变化,但是有一个最基本的核心,这个核心其实还是经济。因为任何人都是以经济作为其基本生存之基础的。经济的发展状况造成了社会的改变。也使得文化的表达发生转变。那么今日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正是文化艺术需要判断的问题。今日中国社会与世界经济发展似乎已经联为一个整体,文化艺术的融合也成为必然的趋势。这正是中国当代艺术30年来所经历的变化。中国社会近30年来的转变,其面临的核心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家族伦理,集权主义与西方世界的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市场经济之间的结婚与离异。今日的中国在经济上看似乎融入了世界的主流,但是在价值体系上并不被认可为是一个人本位的自由民主人权之国家。文化艺术也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中纠缠不清,所出现的各种现象以及理论上的谈论也都不能够离开这个核心的矛盾问题。这就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在30年的试验历程中之所以始终围绕着意识形态、消费问题、个人与集体之关系、极权与自由之间阐述来阐述去的原因。无论其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也无论是掀起什么样的运动与思潮,莫不能外。甚至可以说更早从伤痕美术开始,到85思潮,政治波普、玩世暧昧、后波普的消费文化、黑白现实主义的出现,这一路的发展始终是围绕中国特色与西方世界的融入与疏离所带来的一系列冲突与问题而叙述。而所谓的装置、影像、行为艺术只不过是形式,那些有影响的作品若抽离其内容,也都没有离开这个主要的核心矛盾点周围。
无论是研究这段时期的各种思潮及其形式中的主要艺术家,还是我们随意抽取一个艺术家,我们阐述与分析他们的各个时期的创作,都不难发现每个艺术家其实所思考的问题,以及所借鉴的手法、语言都似乎有着相似的东西。
我们在阐述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时,遵循这三个原则或线索来叙述,我想大致还不会离题太远,也或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吧。
注①引自:梁漱溟《中西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5月第1版)第三章“集团生活的西方人”。
以张渡的创作为例的阐述
张渡最近要在大森艺术空间做个展,策展人阿波请我帮助写一点文字,刚刚写了上面的一段引言。下面我以他个人的创作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作品面貌来做一些草率的阐述。以供朋友们在观看他的作品时有所帮助或启示。
张渡的作品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叙述。一类作品他使用了纸上丙烯来创作,在形象上属于写意的表达,色彩介乎与水彩与水粉画之间,基本以人物营造出某种寓言性的场景。这些作品包括《大窗帘》、《惊蛰》、《凌晨两点》、《无风》、《下午》、《一居室》、《远处》、《站立者》等等。从这些作品上看,我们似乎能够猜想到那些画面里面都隐藏着某种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故事,故事的背后又隐藏着某种东西。这种隐喻让我们进入生活的社会化背景之中,从而引起我们关于当下社会人的生活状况,情感模式以及道德伦理的思考。这些小品,简单的构图,暧昧的色彩,寓意的题目总是想让我们联想到某些不可言说的内容。你看那个下午裸体洗脸的女人是刚刚做完了什么?而那个在尴尬的一居室俯卧在床上的女人,她的下半身被一面充满欲望的酱红色的墙体遮挡起来,那后面被遮挡的是什么?是否还有另外的画面?
张渡另外的作品基本是使用了传统的水墨,宣纸材料,这些创作在风格样式上延续了中国画发展的传统路线,但是在题材内容上则是找到了一种揭示当下城市富裕阶层无聊、欲望、色情的堕落状况的表达。譬如《寓意系列》的一些作品、《女人系列》的作品等等,这些作品有的使用了传统的水墨,有的则使用油画的颜料,但是达到的视觉效果仍然是水墨的感觉。于是我们不必区分其材料的属性。因为视觉最后是呈现给我们造像上的印象。这类作品符合我所说的中国绘画系统的上下文的延续性发展的路径。他的内容则是进入了当下的语境,反映了当下人的精神与情感所处的困境。在一个僵化的、危机四伏的社会之中,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或许沉浸在欲望的海洋之中,才能够暂时忘却那些焦虑与忐忑。歌曲《忐忑》的流行正是这样一种现实社会对人情感侵害的伤疤。这样的一种精神状况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共同面临的历史。
张渡的这些作品虽然借用了传统水墨的材料或样式,但是却远离了传统趣味化审美的原则,这样的一种思路可能正是中国传统审美模式试图进入当代的欲望宿求。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创作即可以在中国绘画历史上进行叙述,也可以进入当下的语境。这个思路上创作的艺术家目前还有许多,譬如更早进入的李津的创作,一直以来我也很是喜欢。 我认为张渡在这个思路上的创作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期待他有更精彩的作品出现。
另外,张渡过于丰富的创作思路使得他的作品题材非常的丰富。譬如他还有一些雕塑作品,在譬如他还有一些抽象的水墨作品。在一个多元化的时期,这种多元化差不多是每个艺术家都存在的现象。因为过渡时期的中国也是在各个领域同时存在着演进。只是这些演进都是围绕着核心的问题在相互影响与作用。我希望我们都不要忘记了这一点。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