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勃鲁盖尔《麦收》
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历史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兄妹,它们一起出生,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的命运或许就有所改变,并不能一直相伴到老。当我在卢浮宫里看《维纳斯》、在东京看梵高的《向日葵》、在纽约看勃鲁盖尔的《麦收》的时候,就有这样一种感触。面对着这样一些流落于异国他乡的艺术品的时候,人们所关注的往往是艺术本身的价值,次之才关注到这些作品创造者的国籍。由于世界历史的多桀多变,世界地图的轮替更迭,加之世界财富的转移,这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也就不断变换着主人和国籍,不断变换着它们的陈列所,唯一不变的,就是艺术品的艺术价值。
彼得·勃鲁盖尔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位伟大画家,他是尼德兰人,这是当时对荷兰、卢森堡等低地国家的统称,它们当时还都没有立国,还处在西班牙王国的统治之下。勃鲁盖尔出生于尼德兰北部布拉邦特州的勃鲁盖尔村,他就用这个村落的名称做了自己的姓。他在尼德兰学的画,以后又辗转到法国和意大利游历求学,在他生命的最后5年定居布鲁塞尔。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儿子小彼得·勃鲁盖尔和扬·勃鲁盖尔也都成了蜚声远扬的画家,所以说,“勃鲁盖尔”应该是一个画家家族的合称,为了区别,父亲被画坛称为“老勃鲁盖尔”,他的两个儿子分别被称为“大勃鲁盖尔”和“小勃鲁盖尔”。而根据他们画作的特点,父亲被称为“农民的勃鲁盖尔”,哥哥被称为“地狱的勃鲁盖尔”,而弟弟则被称为是“丝绒般的勃鲁盖尔”。勃氏家族的这一画家职业一直延续了几世子孙近百年。
老勃鲁盖尔虽然在当时名震天下,但却是英年早逝,一生只活了44岁,留下的作品并不多。奇怪的是,收藏他作品最多的不是在他的故乡荷兰,而是奥地利的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竟有12幅之多,这一数字占了他一生所作的三分之一。他的这些杰作之所以流落到异国他乡,既是国际势力变迁的结果,也是仰仗一位热心收藏他作品的粉丝的结果,这位“勃粉”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匈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他狂迷地崇拜勃鲁盖尔,到处收集他的作品,基至把征集到的勃氏名作《雪地猎人》派人用轿子专程从布鲁塞尔运来,这件作品就此留在了他乡。
随着勃鲁盖尔的名满天下,世界各地都在收藏他的作品。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就有他的两幅作品,其中一幅就是著名的《麦收》。加拿大多伦多的安大略省立美术馆里,也收藏有集9小幅图于一幅的勃氏杰作。当我面对着这几幅作品时,没想到在远隔万里之遥的新大陆,竟然也有众多的观众喜爱勃氏的作品,大家围立在这几幅画前,都在屏声静息、细细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