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控”的微言大义——由《绘画课1—错觉或幻象》谈起 2013-05-23 11:57:2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崔灿灿
一直以来,绘画占据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位置,无论是艺术家的数量上,还是艺术潮流的涌现中,这一庞大的门类始终成为人们所乐于关注的问题。在大众看来,艺术家甚至等同于“画家”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成为大众关注艺术最为直接也最容易接受的形式之一。

姜吉安 光影法 绘画装置

姜吉安 光影法

绘画装置

一直以来,绘画占据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位置,无论是艺术家的数量上,还是艺术潮流的涌现中,这一庞大的门类始终成为人们所乐于关注的问题。在大众看来,艺术家甚至等同于“画家”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成为大众关注艺术最为直接也最容易接受的形式之一。然而,从“绘画的死亡”这样一个危言耸听的言论开始出现之时,对于绘画主流地位的反思与撼动就从未停歇,也正是因为这种大众接受的普及度,使得绘画成为“前卫”文化的反面教材。装置、影像艺术家以前卫和反叛者自居,对绘画媒介的放弃和追求新颖的学科拓展也成为圈子里的时髦语。然而,即便在新兴媒介的猛烈冲击下,绘画依然成为许多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首选,或者说,在绝大多数艺术家看来,绘画仍具有其特有的学科独立价值和语言魅力。

“绘画课”这样一个主题,将问题引向绘画本身,而非停滞于绘画所表达的意义层面。在近3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之中,意义始终占据了评判绘画作品的主要位置,人们更愿意去谈论绘画作品表达了什么,描述了什么。绘画仅仅是作为工具出现在观念考察的视野之内,绘画本身始终被悬置起来。或者说,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再现手法一直是当代绘画创作方法论的主要线索之一,这种创作手法和分析手法成为一种简单的反映论式的意义寻找。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绘画课”这样一个展览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性和纯粹性,它是隔离于社会语义和文化现场之外的绘画内部研究,我们很难从中嗅出带有文化描述和社会观点表达的气味,也难以从中找出带有形式创新阴影的“抽象”“写实”“表现”这样的语汇。无论策展人出于怎样的考虑,“绘画课”这一主题的明确,都抽离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文化背景之下绘画理应表达现实的单一途径,至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探讨的可能。

展览副标题中的“错觉或幻象”在我看来并不是带有文化意义的描述词,而是近似于科学的一种理性指称。绘画本身即是一种错觉,它描摹现实中的真实场景,试图让人们相信眼前所看到的是现实,进而感受、并相信其所传达的意义与气息是真实的、是可靠的。绘画即骗术,它是一种类似于幻觉的假象欺骗,在诸多超写实绘画之中,如若我们不去仔细的观察画面中所遗留的笔触和颜料的物质特性,观者很容易被眼前的绘画“假象”所迷惑,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画的真好,像真的一样”。画此时就作为一个动词,艺术家像魔术师一样用颜料来仿真一个现实中的世界。同样,在以观念性为主的绘画之中,通过绘画传播意义的手法仍是和超写实绘画异曲同工,只不过这中间多出了对画面中物象的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而已。就像语文课本中那样,我们总试图并希望从某一篇文章中去寻找一个中心思想,进而相信这个中心思想的正确性。绘画也在此时成为揭示现实意义的一个工具,人们总是谈论着这张作品说了什么,或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我们可以通过上世纪90年代的“青春残酷”绘画做一个分析,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其成立的核心意义在于它通过绘画表达了青春的残酷,少年的忧愁,进而扩大到对社会现状及人性的反思和批判。在这一理论阐述过程中,绘画的作用就是说明这样一个理论的正确和真实,从而完成价值的召唤。那么,绘画的价值在“青春残酷”之中显然不在于绘画本身,而在于它所传达的意义。我们可以说,绘画本身的讨论是被悬置的,正因如此,《绘画课》这个展览也是我近期所看到的较为优秀的展览之一。

【相关阅读】

@崔灿灿的:中国艺术文献巡回展

崔灿灿:我只是独立策展人不是青年批评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