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海的乌托邦
0条评论 2009-01-14 09:29:4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胡永芬

    「苞米人」的偈语
 

    与其分析潘德海对于童年故乡生活的眷恋,或者说他对于西南美学的偏好,更确切地,毋宁说是他对于所有古老的事物、美好的历史、传承的文化、生活的记忆、人的气味等等,这些曾经极其真实,却已经、或是正逐渐消逝的往日世界,一种莫可名状的情感。
 

    潘德海曾经尝试这么分析他自己的艺术动机:「……因为回忆使你不自觉的抛开了现实的存在,没命的退回到往日的世界,回忆过去令你感动,完全是由于过去的生活无法再现的缘故,其实过去就像很多种影像,模糊的影子在你眼前流动,同时也异乎寻常的清晰,仿如昨日,这就好像构成了人的精神生活生命冲动的瞬间河流,价值就在于情感猛然的觉醒,从最底线把生命活动推向顶点,使精神和肉体在这样的时刻达到了完美的和谐,实际上,人能真正感觉到精神存在的接近生活或在其中,是不断回忆构成的,有身临其境感觉,而现实和眼前的一切反倒让你觉得陌生、虚幻、不确定,甚至不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像在梦中……」
 

    现实和眼前的一切反倒让他觉得陌生、虚幻、不确定,尤其是越到晚近的这几年来,集体的社会现实变化越来越剧烈、越来越虚矫浮夸,让他不只觉得陌生、虚幻,甚至让他生厌。往日的世界消逝了吗?
 

    「苞米人」从一开始对于生命存在的追问,对于形式与美学的研究,对于神秘之域的探索开始,潘德海在居住于都市的那段期间,更为深刻地感觉到自己的个体生命与群体环境的疏离,「苞米人」后期的作品脱离了神秘主义式的魔幻场景,开始关心并处理一些关于个体于环境中的生命状态的作品,尤其是处于巨大变化与压力的城市中的生命状态,诸如《寻人启事》、《都市》、《青春痘》几个系列,过去充斥着画面,瑰丽而巨大的舞台式背景消逝了,只剩下挤靠在一堆的––苞米与苞米∕细胞与细胞∕人与人∕生命体与生命体,之间的关系,紧张而又淡漠,拥塞而又疏离。
 

    「苞米人」所走的路,是潘德海那十年之中,一段内在生命转折历程的写照;也是快速商业化、资本化、消费化与城市化的当代中国里,众多生命个体的内在写照;它更像是一个有点哀伤的,寓言;一个即使说了其实什么也阻止不了的,偈语。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