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沉浮:反思当代艺术排行榜
0条评论 2009-05-06 16:01:00 来源:《当代美术家》 

  1、排行依据与权威性

 

  排行榜的权威性当然是指颁布榜单的机构或者个人的权威性、公平性和可信度,例如Power100的颁布机构《艺术评论》杂志,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杂志之一;再如“AMI中国艺术市场书画年度排行榜”的制榜和发布机构是中国艺术品行情指数监测中心与《收藏》杂志社;而2008年3月的胡润当代艺术榜则邀请了中国文化部艺术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来发布榜单。榜单的权威性提高了排行的可信度,从而使人们对榜单内容深信不疑。然而,当今许多艺术排行榜的排行依据几乎都是以艺术品的拍卖价格为标准,例如去年3月发布的胡润当代艺术排行榜就是以2007年在世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年度拍卖总额为基准,位列第一的是89岁高龄的老艺术家吴冠中,其07年公开拍卖作品总成交额为3.7亿,其后便是张晓刚(2.88亿)、赵无极(2.84亿),台湾雕塑家朱铭以总额1.75亿位列第七,而国画大师范增以7748万位列十五。我们可以看出,胡润当代艺术排行榜其实就是一张中国艺术市场拍卖成交额的排行榜,并且与其同时发布的2007年公开拍卖价值最高的100张艺术作品排行榜相得益彰,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作品,在宣布他们的名字之后必然紧跟着艺术家的收益和作品的价格,价格成为了衡量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最直接也最直观的因素。张新建在应邀颁布胡润艺术排行榜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忧虑:“中国艺术市场最重要的是它的创造力,我希望人们在投资艺术作品时多关注艺术家的创造力,而不是单纯的看市场价格。”

 

  胡润排行榜并非孤例,其他各种大大小小的艺术排行榜也大都是以作品价格为基础制定的,甚至某些排行榜直接将价格列在艺术家名字之后,仿佛那个数字就代表了他在艺术史上的重量。固然,在艺术进入后现代之后,对于艺术的评价已经丧失了固定的标准,并且艺术本身也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在造星运动轰轰烈烈的当下,要想在纷繁的当代艺术世界里看清楚什么是“好”的艺术品,价格无疑是一个一目了然的参考标准。但价格并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因为它是一个经济概念,它随着市场供求与社会趣味的变化而变化,它所代表的只是艺术作品在市场上的需求度,也就是受欢迎程度,却不能直接反映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而作为大多数艺术排行榜依据的拍卖价格,其间更有市场运作、商业炒作等多种媒介的作用,更不能直接反映艺术家本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毕加索曾说:“一旦艺术得到认可,它就不值一钱。任何值得一做的事物,都不会得到承认的。”正如梵高生前穷困潦倒,无人问津,死后却成为艺术史上的巨匠,拍卖市场的宠儿。当然,毕加索的话有些绝对,梵高的例子也有些偏激,现在公众识别和承认前卫艺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艺术家们不必再像梵高那样孤注一掷,但艺术家自身的价值也不能直接等于作品价格。著名画家陈丹青早年创作的西藏组画中的一幅在十年前的价格是187万,2007年达到3000多万,有记者问他:“你现在的画价那么高,是不是很高兴?”陈丹青说:“我不知道脸上应该什么表情。高兴的是卖出买进的人。”正如在超级女声登峰造极之时,李宇春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其实时代周刊褒奖的并不是李宇春这个人,而是她所代表的一种文化产业的运营方式。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