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沉浮:反思当代艺术排行榜
0条评论 2009-05-06 16:01:00 来源:《当代美术家》 

  2、艺术是否可以有优劣排名?

 

  如果作品价格或者拍卖价格不能作为艺术排行榜的唯一标准,更不能作为衡量艺术品优劣的唯一标准,那么标准应该是什么?抑或我们退一步讲,艺术是否存在一个评价标准?

 

  早在18世纪,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就提出了“趣味的标准”的问题,18世纪的批评家普遍认为有一种本质主义的绝对美的存在,符合或者趋近这种美的艺术就是好的/善的艺术,而这便是评判艺术的标准。休谟说:“美不是物自身里的性质,它只存在于观照事物的人心之中。”即“美在主观”,因此“人在心中感受到的美是彼此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人说某个事物是“美”的,它就是“美”的呢?休谟认为:“只有具备如下可贵气质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有趣味的人:首先,他有健全的理智和精致的感受力,而这又因实际锻炼而得到增进,又通过进行比较而完善,还能清楚一切偏见;把这些品质结合起来所做的评判,就是欣赏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看到最高级,最优越的美”,“才有资格评判任何艺术作品”,但是“这种人位数甚少”。于是,他将评判艺术的权力交给了少数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化精英手中。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的时代,贝尔曾洋洋得意地说“在英国,真正懂艺术的人不超过七个”(其中当然包括他本人)。
 


  然而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艺术的评判标准再也不局限于艺术本身,而是关注艺术作品所承载的观念。因为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杜尚投来的小便池、自行车车轮和巧克力研磨机打破了,一个普通的现成物与艺术作品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载艺术家的思想与理念。一个小便池放在家里,就仅仅是一个小便池,但如果被堂而皇之的放在美术馆里,进入展示和收藏的链条,那么它就成为了向传统与权威宣战的投标。于是后现代主义开创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开启了一个艺术庸俗化民主化的时代,那就是“人人都可以做艺术家”“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只要它蕴含着观念。但是何为“好的”观念,何为“坏的”观念?当时约定俗成的答案是:新的就是好的。20世纪60年代不断出现的所谓新艺术(Novel Art)大概皆源于此。当我们现在回首那个狂热于创新的时代,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这几乎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冒牌的新艺术早在格林伯格的时代就已经受到了批判。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