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沉浮:反思当代艺术排行榜
0条评论 2009-05-06 16:01:00 来源:《当代美术家》 

  在当下社会学批评盛行的时期,艺术的评判标准更加无法确定,因为它又与社会体制、意识形态、文化环境、时代精神等等元素扯上了联系。所以18世纪所坚信的那种可以作为评判艺术的标准的本质主义的美,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受社会学影响的诸多学者将艺术与经济、商业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当今对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评判进入了一个普遍的误区:即艺术创作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品价格被视为评定艺术品价值的重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然而,金融危机的到来又打破了价格的神话,同一个艺术家同一种风格的作品价格相去千里,这使得价格作为艺术评判标准的谬论不攻自破。那么评判艺术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是趣味、修养、观念、市场还是历史?这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我们可以确定,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决定艺术品优劣的唯一要素。所以榜单上名次的起起伏伏,拍卖场上价格的风云变化,并不能直接反映艺术的真正价值。

 

  3、精英的趣味还是大众的选择?

 

  虽然后现代主义使得“人人都可以做艺术家”,然而对艺术的评判权力仍然保留在少数文化精英手中,比如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若不是恰逢古根海姆这位伯乐,便不可能如此迅速地从一个穷困潦倒不名一文的艺术家变成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而如今的艺术排行榜所反映的也是少数人的趣味,因为无论是榜单上的艺术家还是艺术作品,都紧密地与市场挂钩,卖得最好的作品必然是最受欢迎的作品,确切的说,是最受少数人欢迎的作品,因为广大的普通百姓既无经济实力,也无文化权威,是不可能承担如此高额的拍卖价格,也不可能打造或者为某个自己喜欢的艺术家造势的,所以也无力影响榜单上那些名字的沉浮。所以大多数艺术排行榜虽然采取了大众文化的选秀形式,但反映的却不是公共趣味。以前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提倡:“要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然而艺术评判权似乎从来没有真正的转移到公众的手中过,如今艺术又变成了市场经济的一个元素,促进经济繁荣的一个筹码,它常常头顶着一个高不可攀的数字,更加遥不可及。

 

  那么艺术排行榜是否可以像超级女声那样用公众投票的形式来评选呢?很久以前,两个苏联艺术家曾经尝试过,以公众投票的形式选举出“人民最喜爱的艺术”,然而结果却令人哭笑不得,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欣赏的几乎都是这样的风景画:前景一条河流或者一片草地,中景一栋房子,远景是一棵树或者长满树的远山(只有意大利人普遍喜欢较为抽象的作品)。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