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莽”小洲村呼唤艺术大鳄?
0条评论 2009-07-11 14:31:14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

 

 

  中国城市周边的古旧村落近年来越来越成为艺术家们乐于居住的去处。北京早年的圆明园村、树村,近来的宋庄就是典型代表,而广州最著名的艺术聚落,也正是位于海珠区万亩果园的小洲村。乡村的恬淡风景和艺术的躁动、孤独,以及跃跃欲试的市场力量糅杂在一起,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也让这处广州城市边缘的自发形成的艺术聚落的未来走向多了很多不确定性。

 

  开篇语:

 

  随着北京的798和上海的莫干山纷纷大幅降低租金,几年间迅速成为社会热点的艺术聚落又有了新话题。在金融海啸尚未过去,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广州的各色艺术聚落是否面临同样的挑战,或者是否因自我的特色而保持强有力的生命力?我们将通过系列扫描试图找到一些答案。

 

  现状:未成名艺术家的乌托邦

 

  “小洲村有一条奇怪的文脉。”长期关注小洲村艺术聚落发展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讲师吴杨波如是表示,一方面,它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成为广州一批老艺术家,比如曹崇恩、尹定邦等人的居所,形成了比较有规模的老的画家村。不过在当时,这些居所更像是画家们的“乡间别墅”。近几年大量涌入小洲村的,则绝大多数是附近大学城中毕业不久的艺术类大学生。一些希望在艺术上找出路的美院年轻老师也进驻这里。对于其中的大部分人来说,艺术、生活、工作在这里混为一体。“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作品,反正都卖不出去,不如在这里继续自己的探索,反正这里的生活成本也很低廉。”目前入住小洲村的艺术家甚至有的来自美国等,工作室、艺术沙龙已经冒出100多个。“可以说,小洲村是他们追求艺术的一个乌托邦。”吴杨波说。

 

  特点:比创意园区更加包容

 

  “小洲村”网站的创办人陈乾近来正在为筹办新一届小洲村艺术节所需不多的资金而奔走。在他看来,由于是从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中自然生长起来,小洲村比之旧工业区改造的艺术聚落或者房地产开发商大手笔投入的创意园区,显得更加包容。这既表现为村民和艺术家们的关系不错,也表现为村落里的老中青艺术家之间较少藩篱。这些新的小洲村村民们一般通过出售自己的创意和艺术技能来维持简单而清淡的日常生活。其中,为准备报考美术院校的学生进行考前辅导和平时的美术培训,是很多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一些工作室也可以接到一些外来的订单,进行广告、设计等的制作。相对而言,他们的价格比外面的知名公司要低得多,但质量并不见得差。陈乾表示,与北京、上海等地知名的艺术聚落相比,小洲村或许更加“草莽”些,但“在广州的近郊,保存这么完好的古村已经非常稀少,能有这么多艺术家更是难得。”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