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上海电子艺术节主题定为“系统更新”
0条评论 2009-08-12 11:21:47 来源:东方早报 

  系统更新,或艺术更新

 

  上世纪60年代末,欧美国家的大众电视网的覆盖初见成效。上世纪70年代末,艺术家受到便携式摄录像的启发,立即开始将这一媒体用于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由此开端。虽然国内的新媒体艺术起步较晚,但在媒体应用上国内外没有多大差距。“但整个大环境,包括教育、艺术训练等方面,使得国内作品没有国外的那么精致,比如欧洲在新媒体艺术的建构方面会有一个很长的线索,它有不断生发的话题,作品呈现出持久性和厚重感,形成一个体系,而国内的艺术家往往急于回应时代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一些年轻艺术家,没有经历过像1980年代的阅读哲学书籍的风潮,缺乏人文思想基础,呈现的结果往往是在一个读图时代里的‘点子作品’。”策展人之一颜晓东说。

 

  实际上,有趣、好玩往往成为刚刚接触新媒体艺术的人们的最大感受。数码复制技术使大众通过“印刷品”认识了《蒙娜丽莎》,艺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也从此改变,“廉价”永远无法支撑一件作品的内在价值,在达达主义和政治波谱玩味大众之后,新媒体成了艺术的救命稻草,毕竟它的技术含量、艺术观念甚至互动现场是无法被复制的。

 

  此次展览板块之一:中国比利时媒体艺术交流展的主题为“完美幻觉”,但艺术家希望那些给人美妙视觉感受的作品并不只是停留在感官上,而是一种沉浸式体验,“这次的作品与以往相比更为温和,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让人们进入艺术的欣赏境界。它不应该是停留在一个‘新奇’的感官层面。” 颜晓东说。初始策划理念由比利时策展人Christophe de Jaeger提出,试图讨论“虚拟现实”这一专项技术与媒体艺术发展的关系与相互影响。参展艺术家吴珏辉、徐文恺、陈星汉等年轻艺术家群体的集中亮相也预示着技术对于新媒体艺术的至关重要。比如陈星汉的作品是一个 Video Game ,是从录像转变到装置的一件作品,他本身是理工科出身,这位年轻的上海男孩曾以游戏作品《花》被美国游戏界冠以“禅派”之称,成为新媒体艺术在其他领域被运用的成功案例之一。实际上,新媒体艺术在探索艺术方式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与产业、经济发生了关联。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