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和你再认识一次
0条评论
2009-10-21 16:46:19 来源:作者:凯伦.史密斯 作者:Karen Smith(凯伦.史密斯)
秦晋 《二十九年八个月零九天》
“…为了挽救自己,不被世界压垮,破坏世界是近乎孤注一掷地最后尝试”
极少数人完全熟知秦晋的作品,因为她的多数作品都潜伏在公众视野之外。人们可能以为,大部分艺术家都是闭门造车,但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会走出工作室,被摆放在公共空间、画廊、博物馆以及类似的场所,供消费和评价之用。秦晋的作品与此不同,它们通常变成私人行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作品的时间和物理条件要求常常使博物馆或画廊感到为难,如实际的实施困难和公共安全方面。由此,秦晋的作品极少以全貌示人,实际的作品,需要真正被观众看到的东西,一直在潜伏状态。秦晋大约于2003年开始创作,她最重要的作品涉及到不同程度的纵火,附身于燃烧前后面目不一的一组特定物品,在广义的包容意义中,引出人性,尽量多地营造个人体验,同时还成为艺术家本人强烈情感灾难的化身。秦晋选择的物品都成为牺牲品,很象那些随着亡灵焚烧一空的火葬品,为了净化灵魂,必须要将它们烧掉。正因为如此,秦晋才不得不拒绝公开焚烧仪式,尽管助手们可以保证火焰的强度,并防止有人靠火太近而被烧伤。也正因为如此,通常我们只能看到黑乎乎的燃烧剩余物,或者通过照片见证秦晋的作品。在公众看来,这种作品可以简单地解读为物质和材料燃烧变成灰烬的过程,能感到“玩火”的刺激,但对于秦晋,这就是她的艺术材质。
秦晋200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之后任教于美院的附属中学,她也是在这所中学开始了自己的艺术训练。在今天看来,她的道路一帆风顺:从美院附中到美院的油画系,再成为油画系的研究生。奇怪的是,虽然她搞了多年油画,她的任何作品目录或任何收录她作品的目录,乃至她的工作室中,都很少见到油画作品的踪迹。有趣的是秦晋说自己极度厌恶对现场模特的写生,她的这种观念似乎影响了自己学生时代的绘画兴趣,也解释了她为什么会着迷于美国画家爱德华·哈帕(Edward Hopper)的作品。她2003年撰写了一篇内容广博的论文,即以哈帕为主题。哈帕笔下的美国城市环境,几乎看不到人或人的活动痕迹。她对解剖学意义上的复杂人体没有兴趣,厌恶受禁锢的生活方式,她喜欢阅读。工作室一角堆放着几块尺寸很大的画布,看起来冷落蒙尘已久,灰尘很厚。还有一些空空如也的画布。但她并未停止创作,可以看到几幅精致的水彩素描,大部分都没有画完。它们是秦晋早些年用水彩或水粉所创作的实验系列作品,或彻底的极简主义铅笔画,描绘的都是些稍纵即逝的情绪。这些未完成的小作品流露出一种强烈的诱惑力,似乎在预示着一种突破。但也许这种倾向出现的时机不对,并未继续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多少有些遗憾。作为一个学生,秦晋的实验意愿并没有在学院内部引起关注或得到鼓励,这种学院体系是中国通行的制度。当时她还只是在传统的参数中进行实验,如尺寸,她曾经在四米长、两米宽的纸上作画,自娱自乐,也曾经通过不正常的人体姿态阐释同一主题,当然她采用了各种视角和媒介。这些实验作品有着流淌、滴落和汇聚成团的颜料营造的外表,但在这种外表之下,却是缺乏感情的纯粹形式。
编辑:丁晓洁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