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和你再认识一次
0条评论
2009-10-21 16:46:19 来源:作者:凯伦.史密斯 作者:Karen Smith(凯伦.史密斯)

秦晋 《二十九年八个月零九天》
这些小型作品让人惊讶的地方,在于它们那种完全彻底的慢节奏感觉。秦晋的作品没有紧迫感,也不追求浩大。虽然秦晋执迷于仔细审视一个想法,并通过多种方式将它鞭策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但她不像贾可梅迪(Giacommetti)、弗兰西斯·培根(Frances Bacon)或贾霭力(Jia Aili)这些艺术家,贾霭力可能更具可比性。这几名艺术家使用同样的形式方法,重复地处理同样的题材,放弃无用的因素,将所学到和所发现的带到下一次尝试中。秦晋也不是将艺术创作当成日常工作,能够坐下来,像时钟一样严谨地做事的艺术家,她总是在等待一种压迫,排山倒海、不顾一切的压迫,压迫她去行动。这种方法与她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普鲁斯特似的意识觉醒,当一个人在晚些时候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情景时,记忆就忽然被撕裂裸露了。她作品所提出的一个难题,是它们曾经是实验性的,但又经过了深思熟虑。一旦受到启示展开行动,她就会严谨行事,不会随便选择一种方式。内心的冲动支配着作品的模式与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说她的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这只要求她找到会在希望的方式中燃烧的元素的完美结合体——按照字面或者比喻地说——因而有做实验的必要。
秦晋的艺术生涯还很短,如果要在其中找一个突破点,就要追溯到她阅读哲学书籍的日子,尤其是她仍过学院生活时阅读的心理学和埃利希·弗洛姆(Erich Fromm)的作品。
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逃离自由》,试图揭示:追求自由的冲动是推动每个人行动的本能,而一旦人获得自由或接近获得自由,另一种冲动就粉墨登场,即臣服于某种权威或控制的冲动。弗洛姆力求分析现代政治格局和资本系统内的这些难题,他比较性地研究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后者的特点就是无个人自由、僵硬的体制以及要求社会成员承担各种义务。做了这些研究之后,他得出结论,“…人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但他并不孤立或与他人隔绝。自出生时开始,一个人就在社会体系中占据一个明确的、不变的、天造地设般的位置,个人深深扎根于整体结构中,生命意义无处生发,也无需对现状提出任何质疑…相对现在,当时竞争很少。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在出生之时已经设定好,传统会确保他/她长大并生存下去,和他/她对更高的社会阶层负担经济义务一样不容置疑。”
编辑:丁晓洁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