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 布面油画 200×155cm
记者:除了培养一支纵向的梯队外,通过教学可以与学生讨论当代面临的许多艺术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
杨飞云:学生非常活跃,他们带着最前沿的一些问题。这里的学生还不同于普通的学院学生,他们大多是院校老师,或者是职业画家,有过一定的创作实践经历。而且,他们经过长时间的社会磨练之后,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心,就是要画画。我们就在这些人当中,挑选一些有才能、有潜质,并且趣味比较好的学生。
记者:每届招生的规模大吗?
杨飞云:要来这里学习的人很多,今年差不多有一两百人来咨询、报名,美院过去差不多也是在一百多人里面挑选出一个进修班的学员。目前看来,这种方式社会很需要,许多画家寻求这种方式进行专业上的提升。学员来了后,我们尽量将实践及学术交流的时间安排得满一些,这样摸索了两年,社会反响还是较好的。有些好的苗子,我希望一直带着他们,包括推荐他们参展等一些活动,让他们一步一步走下去。
记者:也就是说,油画院通过教学推动创作,主要是以展览等活动体现出来的。
杨飞云:就像一个演员,他得接戏、演戏,一个演员再好,如果他不接戏,他的艺术生命就会萎缩。画家就是要拿出作品,做展览,与别人交流、碰撞。多种可能性都得做一做,比如今年我们将举办一次挖掘新人的展览,争取到了三十五万的展览经费。在寄来的一千多张应征作品照片中,我们挑选了七八十作者。一些年轻作者往往对自己的作品把握不好,我们就让每位作者多寄几件原作过来,我们帮他们挑。目前挑了二百四十件作品,看了以后很兴奋,作品品味很好,看照片还反映不出来。现在正在编画册,年底举办展览,准备每年举办一次。
记者:把这样的展览做成常规性的。
杨飞云:我想每年举办一次这样的展览。大家寄来作品照片,由油画院把握学术水准,颁发奖项,并举办展览和研讨会,从而在社会上起到艺术创作的导向作用。同时,也可以为研修班发现一些好的学员,对于那些特别困难的优秀人才甚至可以减免学费。我们头一次做这样的事,开始时心里没底,现在看来还是很让人兴奋的。
记者:引起你兴奋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杨飞云:绘画才能好的人还是有的,现在年轻人的写实能力不只是反映在技术方面,不是那种抠细部的能力。他们对画面有一种把握能力,特别是在生活体验中抓住鲜活、生动的东西的能力,这些让我很兴奋。
记者: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将来成为艺术家的潜质。
杨飞云:他们的基本功倒不见得很过硬,但是他们对绘画性的理解,和把握画面的能力能够反映出他们有很好的潜质。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