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涛: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
0条评论 2009-12-22 18:25:4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

 

  近几天,我们对798周边正在“消失”的艺术群落做了个粗略的走访,对于798周边群落大量拆迁等综合因素给艺术家带来的不确定感受非常触动,艺术区的文化聚集现象在经济的大浪潮中显得那么无耐和尴尬。这引发了我们想为这些不确定的群落做些事情,用文献资料留住艺术区不同时期的记忆。这次艺术区调查内容主要以艺术区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面貌和生存现状为主体,由艺术群落拆迁、商品市场变化、意识形态等因素引出的艺术与艺术社群不确定的生存状态,来推问这样的状态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可能性,也表达了我们对艺术家居住稳定、落地生根的愿望。

 

  如果说宋庄艺术群落延续了圆明园画家村的野生、自由、朴素、独立的村落式的居住状态,798艺术区从地理位置和青年艺术家作品面貌上看有种鲜活的时尚气息,这与他们不确定的交往方式有关,很多艺术家为了生存边做艺术边上班,多与城市互动。798大胆开放的信息给了它不少与国际接轨的模式。从798艺术区2000年入住到现在由于不确定的综合因素如拆迁信息、商品化消费、生存机遇,艺术家自然地向周边的地区延伸和发展,就形成了以798为中心的辐射聚集现象;这样的现象也是一种“展·住”一体的现象,在周边居住、798交流展示的良性关系,然而这样良性关系由于城市化和市场化变得更具有相对性和多种可能性。这一点与相对单纯稳定的宋庄更反映时代的特点,这样开放的城乡结合部必然会带着生存的压力和不确定。当代艺术先验的发展时机(好的机构和好的展览)、城乡结合的地理(交通方便)和美院不断的人气资源带给了798当代艺术集聚区发展的活力。与宋庄自然加偶然的集聚方式不同,798及周边又有一种偶然、必然加运作的特点。当然这样的特点必然是在不断变化中,不确定在艺术与艺术区中也会逐步体现。

 

  不确定性在艺术与现实艺术群落中逐步体现

 

  艺术作品对不确定的表现,随着历史与现实的脚步越来越突出。五四以来到解放前文学艺术成为革命反抗的武器,主题爱恨分明;66—67年的10年的文化大革命文艺借助极端反资路线,以大一统的权力使文艺圈思想高度样板化、模式化,文艺需与老百姓喜闻乐见,不可能出现“杂念”;70年代—80年代乡土、伤痕美术、星星美展、大灵魂艺术、学院艺术的作品中都是以单项的主题思想为标准;到90年代左右的政治波普、玩世、艳俗艺术作品中涉及到两种异质符号或不确定的感觉出现于一个画面,形成对主流严肃的权势的消解,以后逐渐出现表达现实不稳定的、多元的、含混暧昧现象的作品。

 

  七九八及周边艺术区青年艺术家占80%的比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发展空间比较大,作品不是模式化和符号化出现,具有潜在的不确定可能性。作品中不确定的可能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弱化的现象,也是艺术家有意识的表达这种不确定状态的结果,这一范畴具有多重衍生性含义,诸如:模糊性、间断性、若近若离、散漫性、多元性等等;另从作品视觉上传达给观者的表面特征是:处在一种动荡的犹豫和怀疑之中,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到认识实体及个体精神,它最终可能会出现一种“空虚、失落、混沌”的感觉,似乎抛弃逻辑而展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关联偏差的可能性。在我们这个功利诱惑、快节奏、信息变换似箭的数字时代,在道德意义的不确定及对美丽的迷幻性怀疑的背后,它呈现出一种心灵的摇摆状态:即痛并“美丽”着。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