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涛: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
0条评论 2009-12-22 18:25:4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表达不确定可能性的作品时常同时呈现出两种异质的感觉:微弱(隐晦)的爱与恨的交织、紧张与暧昧的情绪纠缠,将给艺术带来一个新的课题:即多义性并存。打破了传统艺术内容意义单一的传统审美原则。在价值判断上则打破中心论,以更深广的气度去宽容不一致的标准,以一种多元式的有限元话语追求创造者的谬误推理或矛盾论,倡导一种异质标准。

 

  表征不确定摇摆的艺术的模糊性或多义性的背后艺术家却目的明确,作品本身并可能引申出:圆滑、伪善、愰惚、混沌、隐悔、杂交等现实感觉状态(两种相悖状态之外的第三种状态),因此不确定既可以是一种表现语言,同时也可以是一种新时代的现实感受,生活在其中的人最后很可能会被严重涂上冷漠、空虚的世纪病症。

 

  2005年至2007年我曾策划过三次“不确定性表达——暧昧”、 “暧昧·昧暧”、“暧昧Ⅴ”的展览,对不确定的现实作出表达,这次展览我和夏彦国商榷中,由艺术区生态与现实中不确定现象将会带来的多种可能性作为重点。这里的可能性有两种含义:一是艺术本身的可能性发展,二是青年艺术群落作为不确定的现实社群的可能性发展。这次调查我们多关注非市场化的作品和媒介,如新媒体、电影、装置、录像、图片,这些媒介实验艰难,虽市场不成熟,但发展可能性大需要我们更多的推广,从而打造多元的文化平台。目前北京798及周边的艺术群落在国内占有重要的位置,基本可以体现国内当下的艺术生态,这里生态多元、跳跃、信息开放,自然出现不确定的可能性。可能性是一种实验,也可能会不成熟,但当代艺术的发展也靠着不断变化的实验才有活力,艺术也需要改变人的视觉和心理疲劳不断提出深刻的、针对性的问题。可能性是一种预设结果的过程或态度,这也弥补了作品只提问题,不提态度的现象。可能性是构想的未来,虽多变但可启示未来。艺术作品的多义性、误读和接受美学的成立,也出现了与观者互动中产生多种可能性,这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然而不确定具有意义的悖论性,不确定在带来多元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对未来的不同的可能性,包括负面影响。

 

  1979年的《星星美展》标志了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人们内心压抑的释放,充满着感性和自发式的萌动;85新潮是由地方艺术家群体式的反叛行动。伴随着地方和外来讯息的相互传递,各个地方的各种文艺团组,在有限信息的冲击下,自然形成激情的艺术运动。其特点是以地方为基点的各自发挥,而后形成全国性的星火燎原之势;89大展则将地方各种民间艺术团队和个人进行了一次集结,使大家了解了北京的文化积淀;90年代初个体经营有了发展,人们开始摆脱体制束缚,北京圆明园艺术群落成为各地艺术群体和个人留宿的会所,自我放逐和乌托邦式的生活方式愈演愈烈,抉择于理想和现实、体制内外之间。1994年由于社会的原因,聚集在圆明园的外地艺术家又一次流落到宋庄,2000年,雕塑系副主任、老师隋建国和于凡入住798开始到现在各地形成大规模的聚集现象。然而不安定的因素也一直伴随的群落,早期艺术群落“不合法化”使艺术家流落到边缘地区,现在城乡结合部的商业大潮追赶着艺术区,七九八及周边索家村、环铁将府、东营、费家村等艺术区相继接到拆迁信息,由于暂住和户口制度在宋庄也出现了多起房屋纠纷案,艺术家长期处在搬家的心理阴影中。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