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百名艺术家经典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而立"(图)
0条评论 2010-05-14 15:46:55 来源:外滩画报 李静 

  “后89”

 

  在中国当代艺术经历风风火火的历练之后,活跃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筹划了一次总结性的展览,也就是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的现代艺术展。女艺术家肖鲁向自己的装置作品《对话》连射两枪,现代艺术展因此停展。这个标志性事件使得1989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走出国门和留在国内的艺术家们,从一个新的起点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扬弃了“85新潮”,走出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

 

  “有一次,有人给我一张表格让我填写。那上面的问题写着‘什么是中国艺术家?什么是亚洲艺术家?什么是国际艺术家?’我就写了一个答案:‘我就是,我就是这样的艺术家。’我们的时代已经给予我们机会,能够说我们属于任何一类。无论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可以自由地去做。”当今最富国际知名度的中国艺术家蔡国强曾经这样表述。

 

  而方力钧、岳敏君、刘小东、曾梵志等居于国内的艺术家们,将画笔指向了个人,开始画自己,画朋友,画周围的人。他们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小学时与“文革”擦肩而过,在各种价值准则来去匆匆的背景下成长。栗宪庭用“泼皮”形容他们,“政治波普”是他们的共同点。而这些作品在经历了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展览之后,被西方收藏家一眼看中,一度遮蔽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全貌。

 

  路在何方

 

  “中国的前卫艺术并不是一个孤立现象,不只是青年艺术家在寻找新的表现手法时的群体行为,它在整体上属于思想解放运动的一部分,是新时期文艺运动中的重要一翼。”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这样评价。而在2000年以后,作为思想解放运动一部分的当代艺术,面临着资本与市场的步步紧逼。

 

  苏富比曾于2006年初在纽约举办“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会。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和王广义因为其作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天价成交被冠以“F4”的称谓。伴随着两年之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国际藏家纷纷退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一落千丈。当代艺术价值何在?在金钱游戏与资本运作的背景下如何写入艺术史?艺术家、批评家、收藏家们都在思考。在“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开幕仪式上,民生银行将面值3000万元的支票赠予民生现代美术馆,作为民生当代艺术基金。民生艺术文化研究中心同日挂牌成立。民生当代艺术基金每年聘请国内外知名艺术人士担任评委,对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进行提名、评选和表彰。提名和获奖艺术家作品将配合展览,并进行全球巡回展出。

 

  一场有关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的大展,在一个有着金融资本背景的美术馆举行。一边是梳理理论体系,另一边是制造艺术明星。金融资本手持杠杆,以金钱为支点,有着撼动中国当代艺术的野心。中国当代艺术在而立之年,陷入了一场新的博弈。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