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百名艺术家经典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而立"(图)
0条评论 2010-05-14 15:46:55 来源:外滩画报 李静 

  B=《外滩画报》

  H=何炬星(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

 

  B:民生现代美术馆选择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作为开馆首展。无论是就学术梳理还是作品借展来说,都需要庞大而艰巨的工作,为什么会做这么宏大的选题?

 

  H:这个展览我们已经筹备了一年多。中国当代美术从80年代前后到现在,长期处于身份不明确的状态,这和中国整个文化语境有关。在中国,占据文化主流身份的艺术形态是中国画。历代的中国文人,借助这种比较内敛的艺术表现形式,熏陶别人也熏陶自己,形成一代一代传承的殿堂级艺术。

 

  到了上个世纪初,中国在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始受到现代性的启蒙,中国画发生了自己的革命。那次革命是以上海周围的海派绘画群体为主力。后来由于战争和意识形态的原因,现代性进程被多次阻断,一直到70年代末,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当代艺术便合乎逻辑地产生了。所以,中国当代艺术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成立的,构建中国艺术的当代性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这样的思考,民生银行建立美术馆,并且以1979年以来的中国新艺术作为开馆展,就不难理解了。

 

  B: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家纷纷出走国门,以海外定居或举办大型展览的形式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对于流行的“中国当代艺术墙外开花墙内红”的说法,你怎么看?

 

  H:这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两种不正确的判断。一种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是迎合西方价值标准而生,另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在西方。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借用西方的艺术方法和形式,成功地完成了对当代中国艺术形态的历史性变革。这一变革进程与中国在其他领域中的进程完全一致。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尽管借用了西方的艺术方法,在表面上具有相似性,但大多数艺术家所表达的情绪和个人诉求依然取决于自己的生活。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和整体成果还在中国。外国少数收藏家以西方人的敏感和标准收藏了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但我们认为在这些作品中,他们关注了一些关于政治符号的部分,这一部分也有一定的意义,但相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成果影响不大。只要坚定地从中国的文化情景和价值观出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线索和作品成果还是在中国。我们这次展览没有从国外借一件展品,拒绝了很多西方收藏家的参展要求 ,不是因为我们不大气,而是因为我们国内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B:你的话语间,似乎流露出续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野心。对于类似的质疑,你怎么看?

 

  H:我们的定位是严肃地梳理历史,中国当代艺术的产生、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是梳理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命题。在推动当代艺术未来发展中,态度也非常清晰,坚定地支持学术的探索和思考,倡导建立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解释体系。在美术馆的未来建设中,我们要建立一个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最基本的任务是建立中国当代艺术自己的解释体系。我们成立研究中心完全是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的一种担忧。现在很多理论家只需要很少的钱启动一个很大的理论项目,但是他们极其缺乏资金,这让我们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以前说批评家被迫去为一些画廊做商业项目,这能怪谁呢?他们不这么做谁解决他们的生活和研究投入?所以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些学者 ,并倡导更多的人关注学术的成长。(民生现代美术馆于晓芹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张瑜】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