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英国艺术史家Kenneth Clark将他在牛津大学Slade professor席位的讲稿以Landscape into Art的书名结集出版。尽管Kenneth Clark的目的是希望解释日常中所说的“风景”是如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但是,他优美的分析仍然涉及到了欧洲国家的文明逻辑。他论及到了提供欧洲文化的源泉的希腊人仅仅对人而不是对自然的价值给予高度重视,只有到了Fracesco Petrarca(1304—1374),欧洲文明才对自然本身有愉快的认识。Kenneth Clark甚至强调说:Petrarca “是第一个为登山而登山的人,他登上山顶仅仅是为了饱览大自然的景色”。在另一部著作Landscape and Western Ar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里,作者Malconlm Andrews(他也是一位英国教授)通过对可能是Lucas Cranarch(1472—1553)的作品和Albrecht Durer(1471—1528)的两件作品(Little Pond House,c.1497 and The Virgin and the Long-tailed Monkey,c.1497-98)的比较,讨论了欧洲画家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将“风景”作为主题(subject),而不仅仅作为背景(setting)。就自然作为被欣赏的主题入画而言,中国人因为其基本的思想与文化背景(老庄哲学及其生活态度),很早给予了认可。如果我们通过文字去了解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认知态度,那的确是太久远的事了:
今我斯游,
神怡心静。
……
嘉会欣时游,
豁尔畅心神。
(王肃之:《兰亭诗》)
散怀山水,
萧然忘羁。
(王徽之:《兰亭诗》)
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
(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这些文字比Fracesco Petrarca给他的朋友信中讨论对自然的愉快感受要早差不多一千年。如果我们去寻找古人完成的让人神怡的自然风景,即便不去讨论王维,五代时期的山水画也已经非常说明问题。
我们的重点当然不是风景画或者山水画的历史研究,我想说的是,存在着文明传统导致的艺术差异,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生活在这个传统背景下的艺术家起着难以抵御的作用,并让艺术家饱受其滋润,培育出特殊的气质,从而形成独特的思维与感觉方式。就像本次展览的标题一样,我们很难将中文“溪山清远(xi shan qing yuan)”其翻译成英语,而勉为其难地使用了“Pure Views”,在那些严格的学者那里,这样的翻译几乎是不成功的,甚至具有难以表达含义的遮蔽性。
Pure Views是南宋时期(1127—1279)的画家夏圭的一件山水画的标题。夏圭的生卒年并不清楚,但是他一定属于宁宗(1195—1224)时期的人,因为他是宁宗朝画院待诏,并有受赐金带的记录。Pure Views是中国绘画史中的重要作品,作品描绘了中国江南江湖两岸的景色:群峰、悬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一个普通的西方观众会如何将这幅画中的自然与比如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风景画进行比较呢?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