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清远——中国当代绘画的气质转向
0条评论 2010-09-30 09:28:0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吕澎

艺术史家当然可以从材料、技术、风格以及趣味上去寻找不同和差异,但是,真正的差异来自文化的源头,来自文明的自身传统,如果观众对一种艺术现象缺乏对其文明传统的了解,即便是在今天如此具有平面性的全球化时代,也很难有真正的理解与认同。

 

观众很容易看出,与之前若干年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印象不同,展览里的作品似乎更多地开始呈现出特殊的传统气质。参加展览的大多数作品描绘的是自然、风景以及山水的内容,曾经的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符号几近消失,而且,不同程度地透露出了新的气象,应该看得出来,这些新气象表明艺术家们很主动地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尽管他们采用了各自的角度,意图也不太一样。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来说,讨论“文明”与“传统”这类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容易。中国知识分子对自身文明的反省开始于鸦片战争,1895年甲午海战失败之后,对西方文明的了解成为大多数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的严峻课题。涉及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冲突问题一直持续不断,但是,直到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艺术家们对自己文明的看法也不像“五四”时期部分激进知识分子那样给予决然的否定。那些从法国和意大利学习西画的艺术家仍然经常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并与传统主义者共同举办书画雅集。1945年到1949年是内战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艺术家之间根据自己的知识与判断确定自己的立场——坚持西画或者坚持传统绘画;在共产党控制的延安地区,艺术家们被告知,重要的不是西画和那些传统的中国画,因为,之前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在1942年5月告诉当地知识分子:文艺应该成为打击敌人(日本军队与国民党)的武器,党要求艺术的风格与趣味应该让那些没有文化的民众能够理解和认同,这样能够很好地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与思想。1949年,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直到1976年,延安时期的文艺政策和思想始终被要求成为所有艺术家必须遵循的准则。这是一个政治运动不断地二十七年,艺术家们在每一次运动中被教育、提醒和要求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让艺术成为政治任务的工具。的确,有不同的时期,艺术家们讨论着关于传统文明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可是,那都是政治运动需要的托词,一旦政治目标和任务发生了变化,关于传统的讨论将会立即被停止或被重新解释。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对党内的同仁的一次有目的的清洗。在波及全国的群众性大批判运动中,传统文明几乎被归纳到“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没落思想”的范围内,大量的文物、建筑和书画文献遭到破坏。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的重心从“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人们才渐渐有了机会恢复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从1937年战争的全面爆发,到1976年残酷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的传统文明的宝贵载体遭到了毁灭性的灾难,最为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家缺乏思想环境和制度条件去接续他们自己的传统文明,结果,40、50年代出生的人几乎没有受到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很长的一个时间里,他们甚至难以看到那些最为基本的传统著作。所以在精神上,传统的香火几近熄灭。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年轻的艺术家开始从图书、展览中重新了解西方艺术,他们将西方思想和艺术用于个人重新观看世界和实现个人的艺术自由。这个时期,主要是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从印象主义到达达艺术——对他们产生直接的影响,他们对之前的政治禁锢是如此地反感并对新艺术无限向往,加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的教育背景,因此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现代主义艺术家没有去关心和重新理解他们自己的传统文明。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