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培明:画布上的生死搏斗
0条评论 2010-11-03 17:02:43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李宗陶、沈从乐

“口吃是我创作的最根本动力”

 

2009年2月,严培明在卢浮宫举办个展《蒙娜丽莎的葬礼》。在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距30米的展厅正面,严培明以类似投影的方式,用灰色的笔调延伸了蒙娜丽莎身处的神秘背景。展厅两侧,是垂死的严培明注视着对面墙上他已逝的父亲。

 

“不装死,怎么能进卢浮宫?”严培明调侃着这幅自画像。卢浮宫以古代艺术收藏闻名于世,现代艺术作品能够抛头露面的机会实在屈指可数。这次个展,使得严培明成为第二位跻身巴黎卢浮宫举办个展的艺术家——上一位,是上世纪的毕加索。

 

严培明在上海度过了生命前20年。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口吃始终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口吃是我创作的最根本的动力”,在那个为了抵挡一切嘲笑挖苦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的世界里,他在“拼命寻找另一种不用开口就可以说出自己的表达方式”。慢慢地,他似乎发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发现了另一个世界。

 

他开始在板报墙上狂热地涂涂画画,要么回家为父亲画肖像。第一张素描是对着一张模糊不清的工农兵海报临摹,第一张色彩画画的是四川路桥。渐渐地,他跟一帮年纪相仿的小兄弟呼啸成群,学习画画,崇拜的偶像是当时上海滩的风云人物陈逸飞、夏葆元等等。在18平米的家中,因为他占用了唯一的桌子画画,一家人站着吃了两个星期的饭。

 

“我就是一个画家,只喜欢画画。”自从找到了另一个世界里的这种美妙语言,他再没想过自己会有第二种人生。

 

1981年,21岁的严培明没能如愿考取上海工艺美院,但他不愿意就这样丢下画笔。带着自己的秘密语言,他飘洋过海到了法兰西,投奔在那里谋生的舅舅。一落地,先去皮包工厂做工——舅舅能做到的,是让他成为制包匠;接着去餐馆里洗碗打杂;巴黎美术学院又拒了他,这种种失意、艰难和孤苦,他早已习惯。

 

失意将他领进距巴黎3小时车程的第戎美术学院,这是林风眠曾经求学的地方。严培明不止一次讲起:“第戎美院的5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第戎是座颇有贵族气息的小城,活跃着一群引领当代艺术的先锋者和评论家。当巴黎美院的学生还在亦步亦趋画苹果时,第戎美院连教绘画的老师都已经去做行为和装置艺术了。

 

学装置的严培明却一门心思放在架上绘画:“绘画是很难的,因为这语言太古老了,大家都懂一点,你要是没有自己的特点和想法很难出来。装置是属于观念的东西,狡猾一点多半可以做成。”严培明当然选择难的。他早年从口吃悟出的秘密语言开始发酵,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视角、切入点和力度。

 

“我确实是以一个孤儿、流浪汉的身份和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这种生活上的‘漂流’带给我的是一个独立思考、发现自我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才能实现一种创作上的自由,发展我自己独一无二的语言。艺术家要靠自己的观点、手法、语言在画布上说。”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