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态度的绘画——陈文骥的艺术
0条评论 2010-12-04 11:52:2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殷双喜


  
  材料与技法,对于艺术并不重要,但是对于艺术家很重要,因为这是决定艺术家表达效果的桥梁。对于陈文骥来说,材料和技法是他十分关注的,但最终他将自己的感受能否充分地表达作为他的作品是否完成的衡量指标。他并不喜欢自己的作品成为中产阶级客厅的炫耀物,一如某些人将名牌商品的标牌显示在他人面前,所以他从来不将自己的艺术成为固化的符号、风格与模式,总是忠诚于自己的内心感受而非外在的各种诱惑。
  
  陈文骥不是一个以社会重大主题和文学情节表现见长的画家,毋宁说,他是一个专注绘画语言魅力、尊重自己的绘画性感觉的抒情画家。在他的作品中,有对油画艺术历史的尊重、领悟绘画语言变化的敏感,他努力学习中国早期油画家那种广阔的文化修养,使自己的作品有较多的历史文脉气息。但他独特的冷静气质和独思习惯,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理性的严谨,并且提供了有关世界和存在的哲学阐释的话语空间。
  
  陈文骥的作品质朴而令人过目不忘,他将一种简洁的特性注入到画面中,他在真实的事物和它的反映之间建立了可以穿越的边界。他以广阔的色彩背景暗示了现代主义的抽象性,并且将我们熟悉的景象与事物置入一个陌生化的环境,以冷静甚至有些冷酷的符号化场景,表达了一种人与环境间的紧张关系。
  
  波普艺术家强调用强烈的印象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很多艺术家运用鲜明的符号、摄影和其它商业性手段来创造与观众的交流,目的是为了加速他们的成功。是用个人的绘画的表达方式还是用外部世界的符号和象征?陈文骥决定用自我的内心感受作为基础,以个人的绘画方式来表达自我对外部世界的体验,他赋予了事物以静物的形式,从而给了这些沉默的形象以无声的精神力量,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平和的外表下具有内的精神的张力,而在不动声色的空间中将形体的抽象与意义的模糊组成一幅失重的风景,展现出静止的生命。
  
  陈文骥的作品既不是现实事物的镜面式的反映,也不是事物本身,只能说,是陈文骥对事物的认识,它们是陈文骥对事物进行精神加工过后的产物,一种艺术家思考与行动的痕迹。陈文骥的作品摆脱了传统写实艺术与波普艺术的束缚,它是一种新的艺术,一种对内省和冷峻的尊敬。
  
  令我感兴趣的是,陈文骥是如何学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来消除内心的不安,同时又没有牺牲绘画的熟练技巧呢?陈文骥显然是一位有着高度的绘画自觉性的画家,他对现代思潮的敏感性能够与自己对于内在的真实性的感受保持关联。他将自己的精神全力倾注在画面上,而小心地避免用自己的生活中的琐碎感受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这显示出陈文骥在绘画中坚定的观点所带来的风格的持续性以及不断提供给观众的新鲜感。
  
  陈文骥的艺术体现了现代主义与中国学院教育的内在联系,即使我们不去讨论那些十分成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都是出身于美术学院,那些在今天最为活跃的青年艺术家,也都受益于学院提供的人文传统的熏陶和架上绘画的训练。重要的是,学院应该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成为提供学术传统和人文思想的基地,并且保持着对于艺术的敬重和学术标准的尊严,正是这一点,能够使我们确立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立性,使之在西方艺术的强势影响下获得发展的自信。如同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品馆长巴尔所说:“学派或者是传统的独立性正是从精神上和根源上将这些画家与其他所有的自学而成的艺术家区别开来。”
  
  十五年前,我在一篇有关任小林的评论中曾谈及毕沙罗对他的影响,现在看来,中国当代艺术仍然缺少这种专注于绘画本身具有敬业精神的职业画家,所谓职业画家不是指以绘画谋生,而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将绘画视为自己人生的当然之事,也可以说是一种使命,倾其一生在画布上,期待着在不懈地努力劳作中,得以一窥自然与造化的神奇。毕沙罗及其同时代的画家,对艺术有执着的追求、踏实的研究,对绘画语言革新有强烈的愿望,代表着19世纪画家的理想。艺术史上,有些画家向当时的社会提出问题,另外的一些画家向艺术传统提出问题,他们都是令人尊敬的画家。陈文骥的艺术虽然在更为隐蔽的层面,揭示了生存的意义,但他更为绘画的魅力及其悠远丰富的历史所深深地激动,渴望着学习、理解并有所贡献。他知道这条路艰难而又漫长,他准备着付出,在陈文骥的作品中,我看不到急功近利的江湖习气以及市场浮躁情境下的粗制滥造。陈文骥以其25年来的持续努力,确立了他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独特价值,并且给那些即将进入绘画这个行当的青年人提供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这是陈文骥自己踩出来的并不宽阔的小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将会看到更多激动人心的奇异景观。
  
  
 

 


【编辑:李裕君】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