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关于上海双年展、北京双年展讨论的一个视角
0条评论 2011-01-06 10:52:47 来源:《画刊》 作者:胡斌

仍就国际对话中的选择权问题,徐虹在《选择、被选择与谁选择—“全球化”语境中的上海双年展》一文中批评此届双年展的主办者似乎无意于在“全球化”和“民族性”之间作出选择。因为他们一方面有引起国际关注的压力,害怕留下“后退”“保守”的形象;另一方面又须面对国内艺术家改变被选择命运以及中国谋求国际艺术地位的压力。此种无法作出选择的尴尬和整个中国文化界面对“全球化”浪潮时的两分局面有关:要么喊口号,要么失语。喊口号者又分为极端强调“民族主义”和极端强调“国际接轨”两个不同导向。她认为这样的选择实质是放弃了选择,只能导向被选择,不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不能促使更新和进一步完善“全球化”游戏规则。[8]

 

几年后,在回顾和检视上海双年展的历程时,王林除了批评其策展机制和操作程序方面的问题之外,有一点也是关于文化立场方面的,即“方向感不明确,缺乏对当代重要文化问题、艺术问题、社会问题、精神问题的针对性”。他认为:“上海双年展不能停留于展览样式的开放,它的目标乃是在全球化国际交流语境中呈现当代的文化艺术成就,以此构成本土和国际的双向交流和文化沟通。我们没有必要讳言展览的立足点在中国本土,也没有必要讳言展览的当代中国文化属性。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中国的国际双年展。”他希望双年展提出的问题“既是针对中国社会的又是具有全球性意义的”。[9]其实,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并非完全没有前沿性,王林不满意的可能是这种将国际流行主题模式与中国嫁接,而没有更深入地揭示中国现实的做法。

 

总体说来,不管是策划者还是评论者,他们对上海双年展均赋予了获取国际对话的独立选择权的期待,然而对于具体呈现效果则见仁见智。其中涌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既与主办者及策划者的眼界有关,也与现实的社会和艺术制度环境有关。

 

主办双年展除了争取艺术话语权,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借此树立和塑造城市乃至国家形象,即谋求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提升。促进公众活跃的精神参与和表达,提升当代文化氛围,带来旅游和商务的机会等等,都是在举办双年展所寄予的希望,也就是说,如何才能利用这张文化牌建构新的城市形象和产业。[10]比如巫鸿就分析道:“我们只有把上海双年展与这个城市为了(再次)争取国际大都市身份的努力相联系,才能理解这个展览的真正动因和可行性”。[11]许纪霖、虎文关、罗岚、毛尖在讨论第四届上海双年展的对话中也谈到都市营造与上海的自我认同;艺术呈现都市所遭遇的问题;国际舞台上上海展示的困境等等。[12]

 

在2006年第6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后,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总结双年展价值取向的指针是,使之成为一个城市文化创新和服务的窗口,它是倡导实验艺术、探讨当下热点话题的文化艺术创新平台;是讨论、勾连和整合国际话题的交流平台;是启发观众新思维,构建上海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举措。并且他认为上海双年展已经使上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地位有所提升。”[13]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