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话语权?谁的文化战略?
通过比较本世纪初的上海双年展、北京双年展,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这两个展览在面貌上如此不同,但围绕它们的阐释和评论的话语却如此相近。不同的文化与艺术阵营共享同一套话语体系,作出不同的表达和呈现。具体在用词上面,关于上海双年展,谈及话语权和城市形象多一些,而较少说“文化战略”;北京双年展的讨论中则将“文化战略”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但我们知道,话语权和城市形象其实也是文化战略题中之义。应该说,栖身于话语权或文化战略口号下的中国特性的强调是在中西文化与艺术交流当中不时涌现出来的话题,说到底,这与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的矛盾心理有关,虽然对于中国的主流美术和当代艺术而言,在当时所面临的处境有所差异,因为后者还存在一个合法性问题。除了少数评论者外,对于双年展文化立场的讨论要较之对其展览具体问题的剖析(比如主题宽泛、重复、平庸,策展人、艺术家相对固化以及当下国际艺术界中双年展模式所面临的困境等)更为注重。对于中国的独立文化立场的强调显得无比的正确,但这套抽象的说辞很容易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所利用,也容易成为一些没落腐朽做法和现象的挡箭牌。
双年展的主办者每每以代表国家文化艺术形象的面目出现来争夺在国际交流平台上的话语权,实则所体现的是权力结构中某一具体部分的声音。作为策划者,他们的言论看起来经常不偏不倚。比如张晴谈及上海双年展的意义时说:“上海双年展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客观地梳理了东方文化的源流,反对囿于传统的故步自封以及新保守主义的倾向。同时,积极地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转化到符合中国文化发展与当代艺术语境的大趋势之中。上海双年展在面对西方中心主义支配与影响的国际艺坛时,反对盲目地跟随西方文化,特别反对在丧失自己国家立场和民族态度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沽名钓誉、骗取利润的机会主义倾向,同时,鼓励有效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吸收一切外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并将其融合到符合中心的双年展策划思想时,也逐渐显示出中国当代文化的独立性。”[22]并指出上海双年展的意义就在于:超越左右。冯远谈及北京双年展的作品选择时说:“我们没有把眼光定在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按照某一地域的狭隘的眼光来选,我们在建立我们的文化时,也不绝对排斥西方的东西”。[23]
但最终呈现的结果表明,前者力推的是“主流的当代艺术”,因此有“中国前卫艺术的官方代表”的说法;后者所推举的是主流美术,因而有“世界美展”之称。这样的结构模式会在稍作调整[24]的过程中继续下去,除非作为其背后支撑的权力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原载《画刊》,2010年第11期。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