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市场掀货币战争 过亿元交易纪录频出
0条评论 2011-01-07 10:36:34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曾焱 王小峰

 

新买家和旧藏家

 

2010年6月,在由全球最大投资银行之一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和法国凯捷咨询公司(Capgemini)发布的《2009年全球财富报告》中,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年增长率被计算为25%。该报告称,中国百万富翁的人数达到了47.7万人,全球占比4.77%,名列全球第四,年增幅达31%,名列全球第一,并引领亚洲在财富总量上超越欧洲,“艺术品、钱币、古董和酒类等具有‘有形、长期’价值的收藏品已经成为中国财富人群广为关注的投资品类,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艺术品市场25%的年增长率”。

 

财富阶层进来了,传统藏家还在场吗?北京“芷兰雅集2010年第二届中国艺术品高峰论坛”上,谈得最多的就是旧藏家向资本“交枪”的问题。台湾地区收藏家王定乾提到一个数字:号称收藏走得最长的港台,手上有好东西的也不到10个人了。

 

但北京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告诉本刊记者:“港台那边,大藏家的东西基本还在手里,面上大家知道的大约有十来个,私下不张扬的还有一些。但行家的东西基本都换手了,因为他们受不了了,几十万元买进的东西现在涨到了上千万元,行家谁还能忍住不出手?内地市场的第一轮行家都来自港台,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他们在买卖,这个群体的数量在1000人左右,现在90%的人都退出了,他们的东西基本换手给‘资本’了。”

 

对以艺术品交易为生的行家人群,北京匡时拍卖总经理董国强向本刊记者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态环境:实力雄厚的藏家们从比例上说一直比较小,但一个新藏家进入市场,可能会带动十几乃至几十个新行家的进入。但是占绝对少数的藏家们垄断了高价拍品的市场,匡时5周年秋拍有1600多件拍品,其中27件千万元级别的拍品占了总成额的35%以上,而这些“大件”基本上都被藏家们拿下。至于整个拍卖市场单季最高价的几件拍品,确实只有少数几个大买家能够问鼎。

 

“2010年这一轮市场行情,财富阶层首先是把行家给挤走了。”资深艺术经纪人武劲告诉本刊记者。行家以手里有货为标志,如果货全卖掉了,也就出局了。如果5年前行家能接受的单件艺术品最高价格是1000万元,现在没有5000万已经买不到,也真有行家敢拿出5000万元来买货,但他至少要等上5年才能再次看到利润空间。武劲说:“在2009年的时候,在拍卖市场上资金投放达到刘益谦这个级别的,内地只有两个人,另一位不在拍卖场露面,每次都是委托上海天衡拍卖总经理陈郁举牌。现在拍卖场上的大买家,都是拥有上市公司、保险公司的财富阶层、银行股东或某个行业最大企业的老板,像蓝色港湾总裁王耀辉、步长集团总裁赵涛、山西企业家赵心等,另外还有代表机构的新疆广汇集团和湖南电广传媒。以油画市场为例,三方大买家也是众所周知的:刘益谦的夫人王薇,民生银行,华谊兄弟。20世纪90年代末的那批大买家其实也是资本的代表,如万达集团总裁王建林,他的好东西基本还在手上,当时500万元购藏的李可染、傅抱石,其品质和现在上亿元的书画没有什么区别。如杨休,2004年以6930万元拍下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页》,现在也没听说被转让出手,他的收藏的核心部分都还在。”

 

龚继遂认为,在各个重要板块如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瓷器等,高端艺术品的持有者数量一直以来都不会超过10个人。“在纽约,如果我们来分析艺术品市场的购买人群,关注的是行业和购买行为之间的相关性:首先要了解是来自哪个地域和板块的人买走的,第二看他是新买家还是老买家,第三是哪个行业的。在这方面,中国内地市场和国际市场其实有极强的一致性,比如新行业买新门类,老行业买老门类。但刘益谦是典型的金融性购买行为,古代书画、当代艺术、齐白石、瓷器都在买。从资产配置的层面上来说,他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他说。

 

新、旧藏家的转换,在翰海拍卖公司总经理温桂华眼里却不那么明显,他告诉本刊记者:“行家和藏家,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明显区分了。我知道的几个行家,十几年下来已经变成了藏家,好东西都留在手里,准备建博物馆了。做文物这行39年,做拍卖16年,以我个人的经验,其实市场特别好的时候和市场特别坏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征集拍品都有难度。低迷的时候,很多人不想卖,担心价值被低估了。像现在这样涨得很好,真正有好东西的藏家还是舍不得拿东西出来,因为还想观望。新买家的特点,是他们往往对过去的成交价格没有太多概念,他们不认为某件东西应该是多少钱才对,而是会按照自己在现场的直觉来竞价,这也是现在不断出现让人惊奇的高价的原因之一。”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