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常平:跨媒介创作与跨学科批评的前提
0条评论 2011-03-16 15:18:09 来源:查常平的博客 作者:查常平

\

 

钟飙:《致未来》内部现场1,2010,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

 

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界盛行所谓的跨界创作,油画家把自己的画面内容做成雕塑或者把自己如何作画的过程拍摄成录像,将其作为雕塑或影像艺术作品在美术馆展出。事实上,他们只是为自己的油画增添了一个雕塑版或影像版,因为他们并没有开创独特的雕塑语言或影像语言,有的甚至根本不明白所跨入的艺术媒介在观念语言表达上的独特性。这里,艺术家跨界创作的实质,即跨媒介创作。其前提在于对自身所熟悉的单一媒介的精神性象征能力的深度开掘,在于对所跨入的媒介之经典作品语言表达方式的传统研究,在于对两种媒介在呈现对象时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比较分析,更在于在自己比较陌生的媒介领域转换、发挥原有的媒介技能。不过,仅仅有这些还不够,艺术家需要把他的研究结果、分析结论通过一定的手工劳作实践出来,通过对具体材料的使用把自己的艺术观念展现在艺术爱者面前。而且,这种展现的水平,最终能够得到作品所在领域的专业工作者与批评家的承认。许多画家正因为不明白跨媒介创作的这些要求,以为雇佣受过雕塑技能训练的学生就能够让自己轻而易举地获得雕塑家的身份,给人一种全能艺术家的假象。难怪雕塑家与批评家对这样的作品总是不屑于谈论。

 

艺术家需要有跨越媒介本身的能力,他在另一个媒介领域中从艺术语言方面的突破开新,是其作为艺术家的身份所决定。所谓艺术家,就是能够通过特定的媒介与媒材表达自己个体性的生命情感的人。因为艺术创作最具有个体性,所以,他的表达必须是创造性的而非简单的媒介搬用或复制。也许基于笔者的孤陋寡闻,除了2010年钟飙在《致未来》与张小涛在《流行病毒学》中比较出色地把影像与油画两种媒介结合起来的尝试外,中国当代艺术的跨媒介创作基本上没有产生值得关注的作品,尽管批评界出现了众多讨论跨界创作的文章。当然,这也包括一些原本从事行为、装置、摄影的部分艺术家因为受到市场的诱惑开始油画创作的作品。由于根本不明白油彩作为艺术语言在表达力方面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他们的创作往往带有原来媒介的单色特征,带着在笔触、肌理、流淌、刮突之类技法上的生疏感,尽管他们可以自我妄称为另一媒介的大师。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