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界跨学科批评的现状,主要限于对艺术作品的语言学(指艺术作为特定的媒介语言)、心理学(艺术对于当代人的启蒙、救赎与安慰功能)、社会学(艺术对于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前现代向现代转型时出现的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批判)和历史学(如所谓的艺术史写作)的解读。批评家很少致力于探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时间观、自然观和神学观。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批评家缺乏在这些领域的专门训练,或者说这些领域的学者因为缺乏对于艺术史的把握而很少关注当代艺术。
当然,世界图景逻辑的批评,本身就带有跨学科的特征。它关系到我们生活世界的全部对象。不过,当把它具体应用于作品分析时,有的可能只和其中的一重关系相关,有的可能涉及更多的向度。例如,在张小涛的个展《流行病毒学》中,有一张四联的亚麻油彩画,取名《无题系列》(2009),属于世界图景逻辑中的全部关系的所指。
张小涛:《无题系列》,亚麻油彩,150x200cmx4,2009
从画面内容看,它叙述的是一位年轻护士如何非人道地虐待一个精神病人的过程。这里,显然涉及到当代生活中人人关系的向度。在情感伦理上,护士为什么最初以拖把暴打、然后在地上踢打、最后在床上翻打的暴力方式来对待自己患病的同类?在政治权力上,一个弱势病人在医院这样的公共空间遭遇如此的厄运对于社会的统治合法性意味着什么?在经济上,当人的身体都得不到安全保障的时候她的被单、棉絮又如何免于不被强夺的命运?在法律上,谁是精神病人人格身份的合法性的辩护者与捍卫者?就人我向度而言,作品提出了一个人我关系健康的人(护士)如何对待人我关系不健康的人(病人)之问题。相反,像护士这样的人群长期同病人相处又如何能够保护自己在心理上不至于陷入病态?就人物向度而言,作品所发生的白色恐怖的病房本身,乃构成对于病人身体的伤害。护士仅仅把病人当作地板一样无生命之物来践踏,她在把病人物化的过程中其实也将自己物化了。难怪画家在事件过程中始终不让我们看见护士的脸部:从最初戴着口罩到最后消失在怒气横飞的头发中;就人史向度而言,精神病人反复叙述个人的遭遇史,可能是激起护士发怒的根源。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护士也成为年老的病人时她今天的所作所为如何对于她的晚年生活史构成影响?在汉语学术界,精神病人的生活史的研究远远不及精神病史那么深入。就其中透露出的人神向度而言,我们不禁要追问即使像精神病人这样的边缘人群,他们有没有生活的神圣尊严?从人时关系看,事情发生在一天中清晨太阳初升最美的时刻,柔和的晨曦通过窗户洒在室内泥土地面上,墙面的白色和护士服的白色,对于精神病人而言都成为了白色恐怖的一部分。精神病人只生存在自己封闭的心理时间中,由此也许同护士在语言体系的交流上发生了错位(人言关系)。总而言之,健康的人不需要护士,也不需要医生。相反,任何健康的社会都离不开批评,离不开跨学科批评,离不开跨媒介创作(2011-2-9于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柯士甸寓所)。
【编辑:马海艳】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