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雅集“日知录”
0条评论 2011-07-20 11:10:5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鲁明军

\

《文学与神明》(香港三联版)

 

五月十七

 

饶宗颐论王国维:气局与思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版《文学与神明:饶宗颐访谈录》(施以对编,2011)中,饶公对于王国维作出了一个新的评价。按他所言,王国维的气局还是小了点,因为,对于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学者而言,朝代更替根本不算什么,遗民思想家在历史上是常态,有成就者更是不计其数。毕竟,朝代更替还是处在一个平面上,而对于一个思想家或学者而言,思考和关怀的不仅是平面的现实发生,更应诉诸天地宇宙即一种立体的神明之境。

 

很长一段时间,乃至今日,陈寅恪所谓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几乎成为王国维在世人眼中的典范形象,也成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和学者的“理想类型”(ideal type)。在这个意义上,饶公的评价或许是对于这样一种普遍认识的反思,这自然有其背景支撑,也的确为我们重新认识王国维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正因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今日普遍所认同的陈寅恪对观堂的评价,还隐含着先生对自身处境的体认和省思。余英时先生在《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中于此做过精深的论述。他说,陈寅恪“头脑中充满了顾亭林、王船山这些遗民典型,再加上他又出生于遗民的家庭,和王国维又有那样深的关系。他是把‘出处’看得非常认真的。”(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页107)我想,毕竟今日饶公之所处已大大迥异于陈公之境遇。

 

不过,我想更重要的是,饶公此论可能带给今日之学者、知识分子(包括艺术批评者)的启发与自省。

 

五月十八

 

用具、礼器与形而上学

 

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精美的西周青铜礼器面前,自然对士大夫眼中的三代之治充满隔世的想象与神往。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余英时先生系统考察过宋代思想家对于三代的想象,从王安石到朱子,从道学到道统,“内圣外王”的同构关系既是士大夫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进路。

 

近日,李猛在北大发表演讲《用具与礼器:形而上学的中国检讨》。他认为,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康德,直至海德格尔、马克斯-韦伯,用具与形而上学的关系贯穿了西方思想史的演变。在柏拉图看来,用具都是自然的生成,一方面它取决于实用的记忆,即其日常用途这一根本目的,另一方面,取决于它最根本的创造者,即所谓的神。这二者并非分离的,而是一体的。准确地说,神性根源为实用目的提供了一个价值基础,而其实用性在达至自己的目的时,神性作为一个价值基础,也自然地得以显现。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进一步探讨了这一问题,继承了《理想国》中柏拉图关于使用在所有技艺中居于本原性的这样一个重要的想法。海德格尔亦认为,“器具的器具存在就在于它的有用性”。而在马克斯-韦伯这里,用具本身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它的实用功能。正是在“上手”的过程中,用具被赋予了一个形而上学的价值基础,一个关乎人之存在或人之为人的重新考量。

 

在中国古书的记载里,比如《毛诗》里面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根据注解,便知“荇菜”是讲后妃之德的。同样,《礼记》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这里所谓的“手气”正是海德格尔所谓的“上手性”,都内涵着一种情感与伦理的意味。还如,在孔子对子贡的期许里面,我们也已看到了“礼器”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一个更深的含义,即:礼器中包含你要成人,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事实上,古代的礼器多多少少是从用具发展而来的。比如在《周易-系辞》里面便有观象制器一说。现如今,器即器,用具即用具,与礼无涉,更遑论自然与形而上学的基础了。诚如韦伯所说的,所谓的现代人不过是一群“全无精神和睿识的专家和毫无心肝的纵欲之徒”。(转引自Leo Strauss:《自然权利与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页44)

 

五月十九

 

身份本质主义及其他

 

昨日“方力钧艺术自由谈”讨论会上,身份、立场及艺术的阐释问题再次成为焦点。王林先生质疑方力钧当选中国当代艺术院“院士”一事,彭德先生则反问王林先生为什么要当教授。方力钧没有直面回应王林的质疑。但王林认为,知识分子、艺术家这种身份不仅仅是个体趣味的选择,还需要承担一定的公共责任。在这个意义上,此“院士”不能完全等同于教授。

 

实际上,在西方,真正的知识分子(即自由左派)就是以反体制著称的,这个体制不仅是政治体制(政府),也包括经济体制(资本)。但是,大部分自由左派都在学院体制内,也就是说,他们还是在体制内反体制。中国古代亦然。不论宋代的“得君行道”,还是明代的“觉民行道”,士大夫若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还须在体制之内才有实现的可能,除非暴力革命。更为复杂的是,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这种身份到底有多重要呢?尹吉男研究发现,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白天在皇宫画院体,晚上回家偷偷临二米。可见,自古至今,身份本质主义一只左右着我们对于艺术的观看、判断,和对于艺术家的理解和定位。窃以为,重要的不是从身份本质主义的陷阱中抽离出来,而是如何看待这种身份本质主义的历史根源以及当下生成背景。

 

【相关阅读】

拜名士、处死地、啸高峰——终南山雅集杂记

叶公好龙

终南雅集随想

最忆是雅集

终南雅集随笔

八月终南雅集,得樊洲“神会终南”四字,续之而成!

“终南雅集”有感

终南随笔

樊洲画馆 天下第一

中国当代批评家“终南雅集2010”综述

【专题】99艺术网终南雅集

彭德:行为学术——终南雅集(1)

彭德:尘世难逢开口笑——终南雅集(2)

彭德:展览要别致——终南雅集(3)

坦 然——写在“终南雅集”之后

编辑:陈耀杰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