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雅集“日知录”
0条评论 2011-07-20 11:10:5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鲁明军

 

\

 

五月廿二

 

文献与古代图像的逻辑

 

5月下旬,北京大学李凇先生在我校作了题为“图像的逻辑”的学术讲座。他认为,古代绘画、雕塑等所构成的图像是有逻辑的,而这个逻辑植根于当时的文化、思想、社会、政治、宗教等。因此,对于这些图像的解读,必须依赖于此,否则就是误读。换言之,对于古代艺术而言,今天我们所谓的艺术语言(包括技术、材质、形式、风格等)并不重要。可以这么说,对他来说,重要的是他画了什么,以及为什么画这些,而不是他画的方式,及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画。比如,李先生对于《步辇图》的解读,应用大量文献证明了画中人物的身份,以及为什么这么画,包括服饰的颜色、人物的动作等等。甚至找到了与之相对应的章怀太子墓中的“客使图”。(笔者在上午参观唐代墓葬壁画展时也不乏同感。)毋须讳言,我们在面对特别是宋代以前的绘画的时候,文献的佐证是图像解读必不可少的依据。

 

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性分析使然,事实上,当我们在直面唐代墓葬壁画或《步辇图》等同时绘画名作的时候,直觉不是画中内容的逻辑及其历史根源,而是画面本身带给我们的视觉反应。我们固然承认图像背后有一定的文化、政治及宗教根源及其内在逻辑,但也不能否认其同样不乏艺术创造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文献就一定能够证明图像吗?图像就一定是有文献依据及内在逻辑的吗?宋以前的绘画或图像尚且如此,更遑论宋元以来的绘画,尤其是文人画了。

 

最新一期(第三十期)《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发表了邢义田先生论文《“太一生水”、“太一出行”与“太一坐”:读郭店简、马王堆帛画和定边、靖边汉墓壁画的联想》。文中,他以新发现的定边、靖边汉墓壁画为依据,对以往我们关于马王堆帛画“太一将行图”解释提出质疑。研究证明,从“概念”到“图”的转化中,并不是所有的图像都是某一相对普遍的抽象观念的转化生成。并不存在普遍的图像逻辑。吊诡的是,一方面文献证明图像是有逻辑的,另一方面我们似乎也并不难找到另外的文献证明图像并无逻辑。
 

 

 

编辑:陈耀杰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