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额还是证券 汉唐艺交所模式受质疑
0条评论 2011-08-20 09:36:00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王芳

金融背景出身的郑惠文正在筹备北京一家艺术品交易所。他担任执行董事的汉唐艺术品交易所(下称“汉唐艺交所”)希望能在9月1日前上市交易。

 

时值“艺术品证券化”的敏感时期。8月17日,首开先河的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下称“天津文交所”)上市交易的八只艺术品“股票”中,七只遭遇跌停,开创之初的疯涨和火爆告一段落。而“艺术品证券化”在监管方面仍是空白。

 

郑惠文日前曾以私人名义向文化部市场司打听政策上的动向,他得知,文化部正在起草一份艺术品市场交易条例。市场司的人士回答称“已经印了几稿,出台日期还不知道。”

 

艺术品证券化

 

2008年底到2009年初,郑惠文和一些支持艺术品投资的退居二线的政府官员,为了筹备文交所,开始奔走于文化部、商务部、国资委、证监会等部门寻找主管单位,但随即这些部门均以文交所并非其管辖范围为由不予受理。

 

此次,在汉唐首批上市交易的两件艺术品,申购总价值为2800万元左右。分别为1200万元和1600万元,各分拆为1200万份和1600万份,每份价格1元。申购人最低申购额为总份数的0.5%,即6万份和8万份;最高申购额为总份数的10%,即120万份和160万份。目前,每件上市艺术品发行中签人数暂限最多200名份额持有人,但申购后交易不限200人。

 

筹备之初为了说服上述艺术品的艺术家们,郑惠文去了六趟。因为行业普遍不明白上市有什么作用。

 

作为艺术品份额交易的主要载体,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下称“文交所”)这一概念2009年开始风行。上海、天津、深圳文交所均在当年成立。

 

不久前,有一位文化部理事长问郑惠文,汉唐艺交所是干什么的,郑回答说,“我们什么都不干。”在郑惠文看来,交易所作为交易平台向社会招募保荐商,然后保荐商去寻找有升值空间适合于保管的艺术品,持有人再通过保荐商向交易所递交上市的艺术品,交易所进行评审、评估后,再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价格进行评估。

 

今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219家拍卖公司实现总成交额428.42亿元,同比2010年上半年上涨112.71%。大批涌现的文交所继而成为受追捧的新兴投资渠道。目前除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四家文交所获得国家级机构认定外,其余涌现的三十多家均以“金融改革”、“金融创新”等名义,在地方政府批示下取得工商登记。汉唐艺术交易所也在今年的3月,在北京市工商局登记成立。

 

各地文交所如火如荼地开展,监管却依然处于“真空”状态。“希望国家尽早明确一个主管部门,这应该是现在所有文交所的心愿。”郑惠文说。

 

郑惠文预计,到今年底,国内文交所总数可能突破50家,但是他判断两年内至多能剩下五家。理由是,现在很多做艺术品交易所的团队,一不懂金融,二不懂艺术品,只是一个投机的市场,撑不了多久。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