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十亿元时代是否是泡沫破灭之时
0条评论 2011-09-23 15:16:49 来源:新华网 作者:卜松竹

上世纪80年代末,沉寂已久的中国艺术品市场重新苏醒。从那时起到出现价格亿元的艺术品,用去了20年时间;而从1亿元拍到5亿元,只用了2010年一年就完成了。一些投资界和收藏界人士预言,中国艺术品的“十亿元时代”将在3~5年内到来。还有人进一步认为,十亿元时代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从混乱、蒙昧向理性、学识转变的标志点,也将是所谓“传统收藏”的回归。

 

三五年一转手

 

《谁在拍卖中国》的作者吴树称,对于收藏者来说,2010年可以视作中国传统收藏的“末年”,“老的收藏主体被边缘化了,拍卖场上越来越多的新面孔。那些老的收藏者还有传统的收藏精神,新的这些往往没有。”

 

有收藏家说,如今每次大拍,看到的几乎都是不同的人群,“一波波的都不一样,原来在场子里转一圈,基本大家都认识,但现在都是生面孔。认识的那几个,也都在后排或者角落里坐着不出声。”

 

在很多“老”收藏者看来,进入市场的新买家和他们的收藏态度完全不一样。“传统”的收藏观念,讲求鉴赏、把玩、陶冶,靠的是文化、学识和品味,而这些新军,更乐于借助金钱的力量。他们是许多高价拍品的新主人,“对钱不敏感”是这个群体很多人的共同点。传统的收藏观念欣赏长久的保存和世代的传承,而新军们普遍的心态是“快进快出”。“一般来说,一件东西在拍过之后5年左右重新上拍,都可以算是比较正常的。”一家拍卖行的艺术总监说。但实际上不少艺术品转手的速度还不需要5年时间。

 

与传统收藏相比,中国当下的艺术品属于“投资型”驱动。在股市、楼市调整,制造业利润率下降、通胀高企等综合因素作用下,艺术品市场成为大量寻找出路的资金的最佳避风港。

 

“资本稳赢”只是暂时

 

从投资回报来看,这种资金投向自有其道理:去年,徐悲鸿拍出1.71亿元的《巴人汲水图》,相当于在61年的时间里价格暴涨了100多万倍;而齐白石的佳作,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时不过四五万元一平方尺,但若以今年拍出超过4亿元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作为参考值,十年间,价格上涨也以千倍计。即使以刘益谦分次收入这件作品的价格而论,回报也是翻了几个滚。今年仅保利春拍便有两件拍品成交价过亿,118件作品过千万,可见“天价拍品”已经是正常现象,而非“新闻话题”了。

 

2010年11月中旬举行的中国民间收藏文化创新论坛上公布的数字显示,自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年回报率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为20%,已经超过风险系数较高的股票和房地产。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个人财富增长最快的金融、房地产、能源、高科技等领域,成为中国艺术品购买的主体。但业界人士认为其潜能仍远远没有被挖尽。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微博)董事长董国强就认为,中国最富有阶层,还有九成没有进入艺术品市场,而且顶级艺术品,在藏家手中还有一定数量,许多并没有在市场上露面。专家预计,中国拍卖市场今年将有望冲刺1000亿大关,而艺术品交易总规模将达到3600亿人民币。若果如其言,比起《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中统计的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1694亿元的总额,几乎是翻了一番。同时从2009年到2010年,交易总额已经增长41%。

 

谈及收藏者的典型形象,今人常常论及的例子,有张伯驹、有天一阁。这些藏家以文化传承为乐、为责任,虽藏品价值连城,但并不以“变现”为目的。但资本市场则不同。有拍行人士指出,资本逐利有激情,但难有长性。因此高潮过后,必然是尸横遍野。吴树也认为,在“资本稳赢”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目前就是一种“击鼓传花”式的博弈,“接最后一棒的会很倒霉”。

 

中国艺术市场话语权在国人手中?

 

吴树说,现在大家都在谈中国的艺术品金融化。虽然现在谈“化”还为时过早——根据一般的认识,5%以上的艺术品进入金融运作才能称为“金融化”——但艺术品进入金融市场,是必然的规律。艺术品金融化并无过错,不仅是市场的要求,也可以在一定阶段内“锁住”一部分流动性,有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行。但目前国内的“金融化”模式仍处于很不规范的格局中,“不久前一位老前辈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感觉中国现在很像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样子”——那一时期日本公司买入了大量西方艺术品,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和艺术品市场的调整,很多艺术品至今仍未能回到当初日本人付出的价格水平。也有人反对将中国当下的艺术品投资热与日本相比,“当时日本人买的主要是西方艺术品,对于这些艺术品他们没有艺术评鉴和价值认定的话语权,但现在中国投资者买的主要是中国艺术品,我们有话语权”,西泠拍卖的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但吴树认为,这种说法仍有待商榷:“对中国艺术品我们有定价话语权?还不都是在参照苏富比、佳士得?另外即使定价权在自己手里面,又能说明什么?能保证在市场上流动的、受追捧的,都是真正的精品吗?”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