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风云录:拍卖行生存状况调查
0条评论 2011-11-22 13:32:50 来源:《艺术市场》 作者:李红娟 武文龙 辛欣 康春娟

 

·管理篇:化解拍卖行面临的“三大危机”

 

拍卖作为泊来品来到中国,经济学家们认为:“拍卖是一个集体(拍卖群体)决定价格及其分配的过程”,美国经济学家麦卡菲认为:“拍卖是一种市场状态,此市场状态在市场参入者标价基础上具有决定资源配置和资源价格的明确规则”。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这种说法太过专业以至于无法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对于拍卖如此定义“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特定的物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这种说法非常直接体现了拍卖的目的及特点,但同时对于处于信息不平等地位的买方承受了巨大的风险。基于此,“公开、公平、公正及诚实信用”成为拍卖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而在这些原则种中,“诚实信用原则”又是重中之重。对于国内的拍卖行来说,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在实际工作中又是如何实现的?

 

诚信危机

 

对于诚信的讨论一直都是艺术品拍卖行业的热门话题,近期趋于白热化的原因始于去年6月份的一次拍卖。2010年6月,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行的一场春拍会上,一幅名为《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作品当场拍出7280万元的高价。该油画的拍卖信息被发布于多家网站,同时配发的还有“徐悲鸿长子徐伯阳与这幅画的合影”以及徐伯阳出示的“背书”,内容为:“此幅油画(人体)确系先父徐悲鸿的真迹,先父早期作品,为母亲保留之遗作。徐伯阳2007年9月29日。”然而2011年9月15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首届研修班10位学生联名刊登公开信称该画只不过是他们28年前一堂油画课的习作。在事件发生后,虽然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公司正对此事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将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但仍是还是引起了人们深层次的思考。作为拍卖行来说,这种情况如何避免。中拍国际董事长鲁智勇认为,此次“徐悲鸿事件”的确反映出拍卖公司诚信度及专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一切都来自于拍卖公司在鉴定上的专业性与操作上的诚信度。对于艺术品拍卖市场种种不良表现,鲁智勇显得极为气愤,他表示“最大的感受是整个行业的专业性、诚信度太差,市场太乱,与拍卖相关联的古玩、艺术市场也太乱。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导致国人鉴赏能力普遍下降,社会责任感下降,诚信度下降,近期徐悲鸿事件又一次把诚信危机引燃。这样的结果就是:如果拍卖行业整体诚信度缺失导致一些国内有实力的买家为求放心只到国外拍场上买艺术品,这会造成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曹向东告诉记者,艺术品真伪好坏的标准很难把握,现在子女鉴定父亲的作品,夫人鉴定丈夫的作品,俨然都成了标准认证。但实际上,很多名家在世时,其子女对艺术并无兴趣,从事的行当也与艺术关联不大。现在一看市场火爆,便摇身一变成了权威。还有一些名家的夫人,几十年来只是本分质朴的家庭妇女,了解画家饮食喜好远甚于作品,却也被抬出来成了鉴定的专家。于是很多人络绎于途,一旦求得家属认可的凭据,赝品就被当作真迹流入市场。然而,诚信并非是“痼疾”无药可解,甘学军认为,拍卖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中介机构,而中介机构一定要有从业资质、能力,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职业操守。因为作为中介机构是一手托两家,知道的信息最全,对于卖家而言,拍卖公司知道买家是谁,大概能卖多少钱,对于买家而言,知道卖家是谁,多少钱能卖,而这些信息买家和卖家是都不知道。和其他行业的中介机构相比,艺术品拍卖行业在行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数据量化的标准,相对难以监管,所以对艺术品拍卖行的诚信度要求就很高,这也是中介行业最为根本的素质要求。

 

福建民间艺术馆馆长夏浈也认为,中国的拍卖行业还是需要在诚信问题上下功夫。国外的艺术品拍卖行如苏富比、佳士得在诚信建设上优于目前国内的大部分拍卖行,这方面我们是一定要进行改善的。贺新春认为,拍卖公司除对拍品严格把关外,在拍卖结束后,拍卖行更应该提供一些后续的服务保障。对于有争议的拍品有一个很好解决机制。董军说,永乐自身承诺不上拍我们自己认为有疑点的作品,即使在拍卖结束甚至交割完成后出现了争议,只要买方提出的理由有足够的专业说服力,永乐会代表买方,尽力与卖方协商,争取取消交易,原款退回。

 

众所周知,拍卖公司作为一个中介服务机构,诚信至关重要。拍品质量如何?成交是否真实?这是检验一个公司能否在市场中立足的最重要的条件。未来几年面临的行业竞争激烈程度会是前所未有的,应对之策唯有坚守拍卖公司的诚信。对于一个负责任的拍卖公司,其真品率高,是企业的生命,另一方面市场也会对赝品问题作出自己最好的选择。

 

道德危机

 

这个行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有鉴赏的眼力又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夏浈同时认为,比专业能力弱更严重的是人员的道德问题,专业知识和道德水平是艺术品拍卖行业从业人员所必备的两大素质。她告诉记者,随着艺术品收藏持续升温,这些年间,新的拍卖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种增加的数量和速度都是惊人的,但是良莠不齐,不乏有人只是在利用拍卖行业的漏洞做一些不该做的、伤害艺术品市场的事情。甘学军也认为:“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我们不仅需要有眼力、业务能力强的员工,更需要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从业人员。”他还强调:国内的拍卖公司应该进一步国际化,而不是一味的强调中国特色,毕竟拍卖行业在国内是一种舶来品,国内的拍卖公司应该尽可能的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来经营。大家应该具有将拍卖行业定位于国际性行业的自觉意识,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强调创新、中国特色,这对于我们接轨国际是不利的。尽管中国拍卖行业目前是处于大和快的状态,但是我们更应该将其往厚和重的品质上引导。

 

董军告诉记者,由于拍卖在中国尚处发展初期,将拍卖设置为专业的院校寥寥,尽管国内几位最权威的拍卖专家本身是院校背景。不过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还是在长期连续组织从业人员的培训及考核工作,还是系统成熟的。但对真正的从业人员的操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其所在企业自身的模式、制度和文化。有些文化是在其员工得到协会正规培训之前就已经形成了,靠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去改变原有文化并不现实。另外,拍卖身处社会及市场之中,影响从业人员的行为的其它外部因素也比较复杂。

 

如何解决从业人员的道德危机?董军表示:“永乐的员工在学习中国相关法规并接受行业协会培训的同时,会认真学习领会佳士得的专业标准及流程。我们给所有员工都会灌输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自始至终强调诚信、守法和团队意识、专业精神。”甘学军则认为,最主要的是运作要规范,华辰在成立之初就确定发展要“专业化、规范化”,规范化可以弥补专业化的不足,促进专业化的建设,拍卖公司要立规矩,发展要规范。一件拍品上拍所经过的程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依靠某一个人都不是可靠,而合理的程序规范可以很好的将其把控,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避免很多人为操作的因素。

 

专业危机

 

中国的拍卖市场兴起的历史不长,尤其艺术品拍卖市场更是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曹向东认为,中国从事艺术品拍卖行业的专业人才太少,无论是哪一家公司,都缺乏专业人才。艺术品行业的专业人才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培养出来的。鲁智勇说:“目前从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离规范运行和高水平服务的现代企业发展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教育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去完善,拍卖专业、鉴定专业在中国教育系统的创设和规范已经迫在眉睫。”他进一步阐述,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拍卖市场成长时间还很短,很多东西需要经过一定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形成,人才的专业素质也一样。拍卖行业是个很实战型的行业,很多专业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当然随着艺术市场逐渐发展,相关的教育机制也在做调整,艺术市场和艺术拍卖等相关专业的设置也会对拍卖行业的后备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刘尚勇也表示,能够不断学习是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目前,国内院校尚未开设有关艺术品拍卖的相关课程,在艺术品拍卖行业,并不能完全依靠学校学习相关课程,每一个学生走入社会都要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书本的学习要和实践磨练中的学习相互印证,一定要到实践中学习是最可靠的。

 

然而,刘尚勇也谈到,拍卖行业人才永远是比较欠缺的,这个行业越大、越好、越长久就越需要人才,同时他也指出,目前行业里的人才也是够用的,如果人才不够用是无法支撑起这个大规模的行业,人才的竞争也是核心竞争力之一。人才的判断标准很难确定,术业有专攻,比如专家具备专业知识,但未必是经营的人才。高校里也开设有鉴定专业,比如北大的陶瓷鉴定专业,中央美术学院的书画鉴定专业,在学校里学习了专业知识未必能够成为拍卖行业里的人才。

 

那么怎么才能解决专业危机,即所谓的人才危机?其实很简单,这个行业的专业是以人为本的。第一,艺术品拍卖行的从业人员首先需要有对艺术品基本的鉴赏力和掌握专业的知识。第二,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眼力,眼力就是生产力,有了眼力才能在这个行业里生存。这两点都是建立对艺术热爱的基础之上,没有热爱,专业知识的掌握、眼力的提高都是空谈,只有热爱才能钻得进去。第三,因为拍卖是个服务行业,要求你有还得具备比较强专业沟通的能力。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