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地超出一步
——北京Boers-Li画廊 皮力
目前中国画廊和西方画廊是不同的,西方的画廊制度是经历百年建立起来的。中国的画廊则仅有二三十年,没有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结果就是它的经营水平和理念上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基于此,Boers-Li画廊提出了“母画廊”概念。画廊与艺术家之间没有绑定式的“卖身契”,即“代理制”,而是以母画廊的面貌经常与同行在其他展览地点借展或协展其画廊合作艺术家的作品。目前中国的画廊系统尚未完善,在这种情状下跟艺术家签代理死约,对于画廊和艺术家都是有压力的。通过近几年与宋琨、梁远苇等新锐艺术家的合作,证明了这种非常的合作方式是可以共赢的。
皮力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国外市场的短暂风光已经不再。其中“写实油画”和“表现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可以看到,在国际二级市场上继续坚挺的依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那些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同时具有鲜明当代艺术特征的优秀艺术品将会在国际市场再放异彩。“画廊今后的经营方向将是年轻艺术家与中年艺术家并重,新艺术与当代艺术30年经典并重,这与我们原来着力推广年轻艺术家的方向相比,将更加多元,理性地超出时代和主流趣味一步是我们的标准。”
格局篇
当代艺术市场新变
老树常青张晓刚
可以说张晓刚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引爆者,也可以说张晓刚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一面旗帜。2006年,张晓刚的《血缘:同志第120号》在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以97.92万美元觅得新主,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引爆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由此进入了一段空前的繁盛期。
在金融危机前,张晓刚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非常抢眼,高价作品频出。金融危机后,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最需要信心的时候,是张晓刚的天价作品,重新让市场开始兴奋。近两年,张晓刚在艺术市场上,颇有王者归来的霸气。他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和《生生息息之爱》分别以5218万港元和7906万港元成交,双双刷新个人作品价格的最高纪录。后者更是成为第一张过千万美元的中国当代艺术品。
与所谓的“四大天王”的其他三位艺术家——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相比,张晓刚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要稳定得多,持久力也强。金融危机后,其他三人在艺术市场的新利益格局中逐渐式微,被一些新鲜血液所替代。但是,张晓刚却风采依旧,作品的拍卖成交率超过90%,并且高价频出。这一方面是因为近两年有分量很重的张晓刚作品流入了拍卖市场,比如《创世篇》是张晓刚的经典之作,《生生息息之爱》是其早些年的代表作,并且还有尤伦斯夫妇收藏的市场效应,好货才能有高价,这是天价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张晓刚的追捧者实力不俗。张晓刚与佩斯画廊的密切合作,让市场对其有了更多的期待。同时,不少实力派藏家也一直在追捧张晓刚。比如印尼藏家余德耀(微博),在去年市场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依旧花巨资收藏了张晓刚的《创世篇》。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