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新贵曾梵志
曾梵志是艺术市场的新贵,也是艺术市场的神话。曾梵志已经在艺术市场新利益格局中抢得先机。媒体根据艺术家在新近艺术市场上的表现,把曾梵志、刘小东、刘野、刘炜称为“新四大天王”,可见曾梵志在最近艺术市场中的火热。
纵观曾梵志作品在内地、香港两地2011年春季拍卖会上的表现,其市场元气复苏能力超群,已经呈现出市场领航者的霸气。在春季大拍中,曾梵志上拍的油画有28幅,成交率高达100%,其中6幅作品以过千万元的价格成交,其中2幅超过3000万元,1幅超过4000万元。在香港苏富比尤伦斯藏品夜场拍卖中,曾梵志的面具系列皆以超过1400万元的价格成交,其中的接盘者便是曾梵志最重要的海外合作画廊阿奎维拉画廊。在香港佳士得,用于慈善拍卖的《豹》以超过3000万元的价格被知音觅得。在北京保利,曾梵志的《A系列之三:婚礼》更是以4025万元的价格成交。
这些作品的价格虽然不及曾梵志的作品《面具NO.6》在2008年拍出的7536万港元的天价。但在一季拍卖中,其高价作品的数量,已经远远好于金融危机前的市场宠儿,可见市场对其作品追捧的程度多么火爆。
曾梵志作品的市场基础非常稳定,合作画廊实力不俗。国内有香格纳画廊(微博)和艺美基金,国外则是百年老店阿奎维拉画廊。最近,曾梵志的利好消息频出。他和画廊巨鳄高古轩画廊达成合作协议,传闻曾梵志对画廊提出的排他协议,也被画廊接受。
青年才俊康海涛
青年艺术家作为艺术市场的潜力股,具有成本低、风险高的特点。当青年艺术家从名不见经传成长为同龄人的佼佼者时,其合作伙伴得到的回报是丰厚的。否则,誓与青年艺术家共成长的画廊很可能会赔得血本无归。
现在,70后艺术家已经在艺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他们在艺术市场的表现有的一惊一乍,昨日门庭若市,今日门可罗雀。有的则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稳固上升。康海涛属于后者。
康海涛是偏锋新艺术空间的代理艺术家。近两年,偏锋新艺术空间很好地推出了自己代理的青年艺术家。康海涛的作品进入拍卖市场的时间不长,从2008年开始进入拍卖市场。当时的市场价位与同龄人相比并不高,仅为十几万元。历经4年的拍卖洗礼,康海涛的拍卖价格已经稳步上升到三四十万元。非常可喜的是,康海涛作品上拍的12件拍品成交率达到100%,这在青年艺术家中非常难得。
春季大拍已经接近尾声,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中国当代艺术正在走向成熟,无论是买家构成还是藏家心态。尤伦斯夫妇藏品不仅在香港拍场高价成交,在永乐拍卖和北京保利,也取得了高成交率和高成交额的喜人表现,这不仅提升了市场的信心,也给中国藏家上了鲜活的一课。尤伦斯夫妇的拍卖非但没有激发买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盲目追捧,反而让买家在购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时更加谨慎。这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而言,是成熟的开始,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也是一个福音。
价值篇
学术内涵是艺术品位的后盾
艺术家以及作品在市场上起起落落的表现,除了市场本身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即学术的内涵。它就像线的长度,可以掌控风筝的高度。归结到最后,学术在市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美术史上可以沉淀下来的艺术家是经得起考验的,学术也决定着长远的市场风向。
当代艺术的现状
中国当代艺术存在自身的发展问题,评论家朱其给出自己的见解:其一、“当代艺术”的概念是由国外回传,国内艺术界对其褒贬不一,争议较多,不乏艺术品价格和价值背离的现象,说明它在本土市场的根基并不扎实,这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梳理好。其二、中国当代艺术的启蒙是在西方进行的,艺术家多在国外奠定了相对良好的艺术理念和收藏市场。而现在国内提出的一些所谓的“新概念”,还处于萌芽状态,在理论表述和情感上没有被普遍接受。也没有一个共识性的艺术群体出现,缺乏艺术的强势性,所以难以获得普遍层面的认同,因此,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气候。但毋庸置疑的是,当代艺术的后续发展应该是多元化的生态,不会再现某一批人独占鳌头的状态。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