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具有理想色彩的翰墨艺术中心
记者:翰墨艺术中心最后的结果怎样呢?
林松:翰墨艺术中心注定是短命的,因为它没有正常的资金支持,也不可能有正规的销售。因为它完全偏重实验的色彩的,也确实给大家提供了很多很广泛的创作空间和展览条件,所以我觉得这也就是一个理想化色彩的东西,当然是在历史上也有相应的作用。我对那一段记忆,还是很珍贵的,包括我现在跟方力钧、刘伟的友谊都是在那个时候结下来的。
当时的艺术家对商业是没有概念的,我记得当时瑞典的博物馆馆长带着几个人到中国来访问,到我们那儿去看了作品,想收藏陈文骥的画。我们打电话问陈文骥,他也不知道多少钱,我们也不知道多少钱,后来就瞎说一个数字吧,说几千美金吧。说完了之后我们自己都觉得很可笑,当时很难把艺术品和价格对接在一起,就是很单纯地在思考中国整个艺术、当代艺术发展的出路,做各种各样的实验,从个体性的感觉。当时中国没有艺术市场,艺术家很难在商业和艺术品之间进行一个对接,我们自己都觉得有时候难以启齿,这是那个时候的一个真实状态。我觉得那个时候恰恰是最具活力和最单纯的,很奋发向上的一种状态,无论是成名和不成名的艺术家,我觉得那段历史的记忆是弥足珍贵的。
但是也给我一个深刻的经验教训,就是说一个文化机构必须要有很好的资本支持,如果仅靠个人力量很难持续地支持这种想法或者支持艺术家的发展,因为艺术家的成长是需要广阔的空间,不能说就是为了钱而创作的,尤其是在没有市场的背景之下,怎么支撑它。这也也注定翰墨艺术中心这种机构是带有理想色彩,空中楼阁似的,不会坚持太长,我们做了大概一年多就停止了,毕竟房租得付,办展览也得花钱。
但是也决定了我后来想要开画廊。我觉得必须要有一种很好的商业机制支持这种探索和研发性的东西。当然表面上说起来好像是一个矛盾,实际上现在看,我觉得研发是很重要的,中国人恰恰不做研发,拿来主义、山寨,我们的文化、科技产品、生活消费品都是这样的,但是我觉得在核心的竞争力上和核心的价值上必须要研发,予艺术家和机构更长远的考虑和更长远的支持。
所以实验失败之后就停了两年,97年我开始自己开画廊。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