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市场尚未形成完整的市场运作体系
记者: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行,目前将作品征集的能力转向海外,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成为征集目标。
林松:拍卖行为什么能够这样去调头呢?因为拍卖行作为二级市场,本身不做研发,它就是买卖挣佣金,以交易的规模、交易的频率来达到赚钱的目的,拍得越贵,赚的佣金越多。
这种交易模式决定它对市场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推广和提升的作用,中国市场的成长也得益于拍卖行的贡献,这个是不可否认的。我现在要说的是成长以后,里面的基础和空缺是需要来补的,不断的新藏家加入,还有新的艺术家作品的进入,这个是需要补充的,不能光拔高。如果中间断裂了,这个市场的基础就会有问题,或者市场的程序上会发生很大的起伏和波动。
另外还有一点,为什么说中国艺术市场起伏、波动比较大,暴涨暴跌?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审美体系和价值判断体系、收藏体系没有建立。其实什么是最好的,我相信中国人心理是有判断的,五千年的文明,对古董的判断是很清楚的。当代艺术因为时间太短了,中国人没有这样的博物馆,也没有很系统的研究和梳理,所以价值判断是忽上忽下的。
其次,目前中国整个批评体系是失语的,包括价值判断是不清楚的。所以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压到拍卖行身上,拍卖行也不能太急功近利和透支。这种透支未来的掠夺式的挣钱方法短期对中国市场的提升是有很大作用的,但是长远来看,我觉得还是要符合它本身的艺术规律和市场的价值规律,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系统。
记者:现在的问题基本上是西方的价值体系刚开始是很大的影响了中国的一些价值判断,特别是当代艺术,因为像美术史理论或者是什么之类的基本上也是从西方引进的,目前还处在一个研究的阶段,你怎么让这种形成中国自己的一种价值体系?
林松:这种情况的发生,我觉得是有它的历史背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包括经济模式很多都是从外国引入学习的,在文化上,当代艺术也是这样,我们三十年几乎把外国一百年都尝试个遍。学生跟老师学肯定会受老师影响很大,但是我觉得中国毕竟是一个有文化底蕴、历史丰厚的国家,尤其是在文化艺术上很有自己的见地,当拿来主义和拷贝山寨差不多的时候一定要研发自己的东西。
首先,要放弃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东西为了跟人交流,肯定会迎合人家,当道了一定时候,中国也没有必要完全迎合老外的口味了,我觉得起码文化上自信是第一的。
第二,我更多地寄希望于年轻艺术家,因为他们从文化上角度上讲比较从容。以前中国是没市场、没机会,只能靠外国的机会,无意识中就会迎合外国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财富积累也有一定程度了,文化自信也开始慢慢在找寻自己内心的一些终极价值标准,所以我在更年轻一代艺术家脸上或者他们的艺术作品中,看到一种比较平衡的作用的显现。他们努力在融合中国和西方这种文化碰撞的东西,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或者很鲜明个人感受的东西,不是一种集体主义的形式面貌出现,在所谓的70后、80后,甚至90后,已经看到很明显的这种苗头和轨迹了,这些艺术家是有一种开创意义的。
人都有没法超越历史的局限性,一个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很明显有集体主义的意识和社会意识。在之后70、80后的艺术家,他们更多元化,强调个体经验,技术手段很丰富。经过前一代人的经验教训、积累或者积淀,他会有一些很好的取舍,从艺术家成长角度讲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成长环境,只有真正经得起市场考验的艺术家才是最有活力和最有艺术价值或者学术价值的。这些都屈居于市场环境是否健康,还有就是艺术市场培养体系的建立,比如画廊的发掘、包装、推广,策展人、批评家的加入,基金会、博物馆提供更好的展示空间、支持,这样就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所以我觉得中国市场的根本问题是艺术本身美术史价值的确立,这完全离不开商业环节。
【编辑:王厚发】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