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我的艺术经纪之路
0条评论 2012-03-27 13:27:29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周永亮

国内最早采用代理机制画廊

 

记者:当时为什么选择画廊,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

 

林松:对,当时国内没有画廊,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来支持年轻艺术家,我认为画廊是一种恰当的方式。翰墨艺术中心的经验让我我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我觉得商业对艺术价值的传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它是最民主的。如果你经过商业竞争出名了,能卖出来,占有一席之地,道路会越走越宽。

 

那个时候很多展览还是国家的展览,民间的展览非常少,包括像我们做的展览都是具有比较浓厚人文色彩或者理想色彩的,这种展览都注定是短命的。所以我从一开始就采取国外这种代理机制,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艺术家,从头开始做。那个时候我是中国第一个做代理机制的,后来我们就变成很多艺术家的独家代理。其中,除了友谊以外,还有艺术上理念比较接近,当时的很多艺术家都是同学,包括很多老师也很支持。后来代理机制被以后的画廊所接受,我们做的合同范本给了很多画廊,大家去修改,最后做成一个母本。

 

记者:当时合同母本是怎么制订的,有参考吗?

 

林松:其实,当时的合同更多的是一个君子协定,大家商量好,你画多少画,我们保证你一个最低的生活标准和材料费,卖了之后五五分成;我们去参加博览会做你的展览,来给你宣传,就是这样。

 

那个时候我又一个很重要的合作伙伴,就是伍劲,他在《美术星空》,在媒体方面有一些资源,跟我们对接得挺好的。所以我觉得从那个时候才有真正有中国画廊推出的画家,之前的画家,包括现在成名的艺术家,比如张晓刚、方力钧,曾梵志、刘野,没有一个是中国画廊推出来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也达到我们当时所设想的目的,后来艺术市场的发展超出了我们的想象。2003年,刘野的画卖三万、五万一张,到06年以后,艺术市场疯涨、暴涨,最后变成几百万,我们也都觉得很意外。

 

2001年,我跟伍劲在有一次聊天,畅想着如果北京有三百个画廊,画卖几十万,都没敢想几百万,那中国就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了,后来很快就达到了。当然中国这种爆炸式的增长,跟社会、国家的进步,尤其是很多人对艺术的关注,加上世世代代艺术家不断的努力有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拍卖行的作用。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