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康熙瓷赏析
0条评论 2012-07-26 10:18:26 来源:《收藏》杂志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恢复御窑厂后,景德镇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制瓷工业和技术都康熙瓷器在造型上带有划时代的创新,千变万化,曲线和谐流畅,日常生活用瓷、观赏陈设用瓷等都极为齐备。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境界。

  

康熙皇帝8岁即位,16岁亲政,在长达61年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平息内乱,使得康熙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四海升平,国泰民安,清王朝由此进入了后世称颂的“康乾盛世”。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达,促进了陶瓷业生产的发展。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恢复御窑厂后,景德镇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制瓷工业和技术都有所创新。

  

康熙瓷器以景德镇为中心,并派专员监造。这一时期瓷器胎釉极为坚密、光润,而且瓷釉与胎骨结合紧密,出现了不少新的釉色。同时首创了豇豆红、珐琅彩,色彩有五彩、素三彩、青花、粉彩,一种釉色可分为多种色调,品种比之明代更加丰富多彩。花纹装饰有刻印、雕塑、镂空及绘画等,其中以绘画最为普遍。题材内容亦有较大变化,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愿望的耕织图、鱼家乐、八仙庆寿等,都在瓷器上出现。

  

康熙瓷器在造型上带有划时代的创新,千变万化,曲线和谐流畅,日常生活用瓷、观赏陈设用瓷等都极为齐备,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境界。大件器物制作规范,形体线条多有转折变化,同时又挺拔向上,风格朴实,浑厚有力,粗犷豪放。中小件器物造型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端庄中透出灵秀,制作工艺细致精巧。造型多为瓶、尊、罐、文具、人物等,基本上脱离了明代的造型特点。款识多为六字楷书款,字体瘦长,篆书款较少。

  

从吉林省博物院珍藏的康熙瓷来看,除官窑瓷外,民窑瓷占的比重很大,其中不乏精品。

  

清康熙豇豆红釉印盒

  

口径3.4厘米,底径3.6厘米。圆口,浅腹,圈足。

  

豇豆红釉是以其基本釉色类似于成熟豇豆的颜色而得名。属高温颜色釉,采用吹釉法上釉,因烧成气氛和温度的不同而呈现多变的颜色。呈色纯正,通体一色的称为“大红袍”;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的称为“美人醉”;色调浅淡的称为“娃娃脸”或“桃花片”;此外又有“乳鼠皮”“驴肝”“马肺”等称谓。这件豇豆红釉印盒是康熙官窑中常见的文房用具,釉色浅淡,盒面分布深浅不一的斑点,幽雅别致。器底以白釉青花书写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豇豆红釉瓷后世多有仿品,但很难达到康熙朝的水平。

 

清康熙霁蓝釉合碗

清康熙霁蓝釉合碗  

 

清康熙霁蓝釉合碗

  

口径17厘米,底径9.2厘米,高6.9厘米。

  

馆藏传世品。

  

合碗缺盖,外壁施霁蓝釉,腹下部有两道凸起弦纹,碗里及圈足内施白釉,造型系仿明宣德合碗。碗内心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年款一侧有青花“御赐纯一堂珍藏”单行楷书堂名款。据考证,“纯一堂”为康熙皇帝御赐宠臣郎廷极的堂号。郎廷极于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年)兼任景德镇御窑督陶一职,因在瓷器烧造上取得的突出成绩,其所督造的瓷器被世人称为“郎窑”。人们对郎窑瓷有着极高的评价。清人许谨斋的《郎窑行·戏呈紫衡中呈》诗曰:“宣成窑器夸前朝,收藏价比妤琳高。元精融冶三百载,迩来杰出推郎窑。”这件霁蓝釉御赐合碗,或许正是康熙皇帝对郎廷极瓷器烧造成就的一种肯定和褒奖。

清康熙素三彩暗云龙花蝶碗

清康熙素三彩暗云龙花蝶碗  

 

清康熙素三彩暗云龙花蝶碗

  

素三彩是一种以黄、绿、紫、白彩料为主而不用红彩的一种低温彩釉。它自明朝成化时期烧制成功,正德年间达到第一个高峰,清康熙时期十分盛行,并有所创新。素三彩的烧制一般是二次烧成,即先在素胎上刻划纹饰,高温烧制成型,待上釉风干以后,刮掉要上彩的纹饰部分,填以所需彩料,入窑二次低温焙烧而成。这件素三彩花蝶碗是康熙官窑较常见的作品,器物里外均施白釉,外壁用绿、黄、紫彩绘牡丹花枝、蝴蝶纹饰,以刻划龙纹作地,若隐若现,十分素雅别致。底足青花署“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双行款。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