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石山村:高仿唐三彩的“贼光”
0条评论 2012-07-31 14:46:04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韩少华

在高水旺的工厂里,《艺术评论》记者看到了分工有序的几个不同的工作区域,一边是几个工人在制造模具,另一处则是搅拌瓷土,在摆满了半成品的平房里有工人在给白胎上釉。在这里,按照物件的体积,分别存在不同的库房,在存放大型器物的库房里,记者甚至看到了比真人还大的巨型陶俑半身像、半人高的陶马和半人高的佛头,都是素胎、无釉,包裹着细细的一层土。

 

在南石山村,土是一种生产工具,不仅是烧制陶俑和三彩的原料,也是器物做旧、让其形似文物的障眼利器。在另一家规模较小的工厂中,记者看到一件小巧的凤首壶,并尝试提出要找6件一样的。作坊主人遍寻之下仍凑不足数,便直接从院子里“挖”出一件来。记者冲洗它时,也有年长的工人在耳边说:“别洗太干净,不好看,留着点儿土有味道。”果然,洗净之后,其土沁既不自然也不优雅,面对主人开价的15元,都让人觉得略贵了。看起来,泥土的包裹对于南石山村的作坊中生产出的大部分仿制品来说,既有粉饰古意之功,又有掩盖工艺粗糙之效果。

 

这一点,即使是高水旺也不能免俗。公道地说,高水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已经是南石山村对自己的技艺最有自信的人之一了,其陈列室里的作品也都清爽精致不落尘埃,恰似各大博物馆商店中摆设出售的文物高仿品一般。然而,记者也有缘观赏了其另一件更为隐秘的陈列室。“这里,都是早年间做的东西,上世纪90年代的。”高水旺的妹夫说,“当时的技艺还不如现在这样炉火纯青,那时候还没做出现在这样的名气,工艺品的市场也大不如今天,所以通常是接订单、按照客户要求做指定的东西。”其中,一组均为20厘米左右高的北朝陶俑十分引人注目,基本上被大块包裹,有一座仅露一头,五官模糊、成严重风化磨损状,另有一座则露出身体部分的一块有彩绘的部分。因为泥土包裹太厚,造型颇难辨识。“这一组东西,全部做成要花15年。上世纪90年代有人来定制的,我们就多做了一些,这是剩下的最后一组了。最近,被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家博物馆给订走了,过两天就要送过去。”高水旺的妹夫说,“15年时间主要都花在做旧上,光在土里埋,就得埋9年。土还有讲究,得从邙山上取古墓里的土。这样9年埋下来,碳十四测年都能过。”至于交易和验货的时候,是不是也是当着客户的面从土里挖出来,这就不得而知了。起码,《艺术评论》记者却是从未听说过用碳十四能够测准陶俑年代的。

 

然而,取邙山之土来为器物做旧倒是看似颇有几分道理,这或与唐三彩的发现也颇有渊源。自古素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的说法,缘于苏杭固然是人间天堂,而邙山则为九朝古都北屏的风水宝地、历代帝王将相长眠所在。事实上,古籍中并未见有“唐三彩”的记载,唐三彩的大量发现、定名和其艺术价值被后人认可最早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当陇海铁路修到洛阳时,自东向西穿过了邙山南麓,大量此前少见的三色釉陶现于光天化日之下,形制古朴、釉色优雅。当古董商将其运至北京之后,引达官贵人争抢,也引起了知名学者王国维和罗振玉的重视和赞赏,因为此类釉陶仅出土于唐墓,而釉彩又以黄、绿、赭三色为主,被称为了“唐三彩”。此外,三为极数,“三彩”也可用以形容“多彩”,因此这个称呼立刻也被陶瓷家收藏者所接受。南石山村则恰处洛阳城北的邙山腹地,历来也颇有烧陶制瓦的传统,且一度盗墓者在邙山肆虐,也常将盗掘出的东西就近送到南石山村投熟识的陶匠修复以增其身价,因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得了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兴起的贩卖唐三彩和陶俑的文物贩子的青睐,从修复而至于窝藏再及高仿制赝,虽然并不能指摘他们有心欺世,但也在挣扎糊口的同时为无良文物贩子所利用,流毒颇大。话又说回来,在被文物贩子赤裸裸地利用与压榨的同时,南石山村也慢慢脱颖而出了一些以修复出土唐三彩为生的著名手艺人,他们既得到狡猾多识的文物贩子的点拨,又从口耳相传的传统烧陶技术中巧加摸索,虽然很难说他们今日所持的技术就是1400年前的技术,但总算能做出个形似,能做成肉眼难辨的高仿唐三彩。

 

编辑:李洪雷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