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石山村:高仿唐三彩的“贼光”
0条评论 2012-07-31 14:46:04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韩少华

攀附传说为产品增值

 

上世纪90年代,是南石山村的“黄金时代”。“真是市场大、活多,钱好赚。”南石山村另一家颇具规模的唐三彩高仿厂古都美术陶瓷厂的郭浩武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先是港台等地区的“收藏热”兴起,替港台收藏家跑腿的一些文物商贩,甚至港商、台商本人拿着货真价实的古董来到南石山村,寻觅能够做仿制品的人,这唤起了村子里沉睡半个世纪的“仿古”记忆。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内地“文物热”更是催生了南石山村的仿古产业,一部分曾经接触过真文物的手艺人,因名声在外,产品供不应求,寻求扩大规模,把作坊做成了工厂,雇佣同村的乡亲“一起干”;在同一过程中,村子里的门外汉得以粗识仿古彩陶的制作流程,有心者更是偷学到其中关键步骤之一二,面对潮水般涌来的订单和怎么都做不完的活计的诱惑,庄稼汉们纷纷自立门户,小者支起土窑专门烧一二小尺寸的专门的器形,大者更是能发展成正规的工厂与老牌的手艺人分庭抗礼,挤入唐三彩和彩陶文物高仿的领域。恰逢文物市场被层出不穷来路不明的赝品搞成一池浑水之际,南石山村的手艺人也进入了高仿产业竞争的乱局中。

 

正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以“利”为饵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并不都是心思精深、手艺纯熟者。在煤窑或柴窑烧制的过程中,火候的把握是一门学问,有时候甚至由窑主亲自操作,其中心法颇有些不为外人道也的意思。然而,当市场度过滥觞期之后,越来越多的生产者开始引入电窑以降低对火候把控技术的依赖。

 

另外,众所周知的是唐三彩文物存世数量极少,仅出土于时间跨度很短的一段时期的唐墓中,出土地点也仅西安洛阳两地,且均为手工塑胎,并非利用模具大规模生产的廉价品。然而,南石山村一部分手艺不熟者,为求快速高效量产,滥用模具,将其使用范围从制作廉价的工艺品拓展到制作高仿品,荒废了工艺上的探索,却增加了产量,但降低了价值。对此,有文物系统的工作者额手相庆,以为自此往后赝品之源断矣,殊不知其人其事恰逢文物市场充斥着无知甚至自以为是的买家的时代,所引致的后果是低级工艺品沾着墓土大量涌进藏家厅堂,并私下频繁交易因其数量导致总额巨大的现金暗流,且以量取胜摧毁民智,于文物、艺术和历史研究流毒甚巨。“现在没那么赚钱了。”南石山村的宝峰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的一位女师傅,边冲刷从酸性溶液里捞起来的三彩复制品边告诉《艺术评论》记者说,“以前我们做的马、陶俑或小碗,房檐上晒俩月、酸里泡泡、土里埋埋,拿出来之后,一个胖妞儿卖1万元。”

 

如此背景下,南石山村工艺高手之间的竞争则更为激烈。手艺达到同样水平之后,偶尔出现的一些奇闻逸谈往往是他们乐于攀附的营销工具。其中最有名的当属1994年发生于北京的“北魏陶俑事件”。流言口耳相传之后的说法是:1994年,北京潘家园古玩交易市场出现了一批北魏时期的陶俑,掀起了一场北魏陶俑收购的狂潮。以至于好几家国家文物单位也对北魏陶俑进行了“抢救性”收购,具体金额更是有板有眼,如中国历史博物馆用80万元买了3次,故宫用10万元买了2次,甚至沪上某博物馆的退休研究员日前也向《艺术评论》透露过这段传闻。这段似真似假的故事的后半部分是:随后古玩交易市场上的北魏陶俑仍源源不断,请专家鉴定陶俑真伪,也未取得一致结果。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所有的“北魏陶俑”都出自河南洛阳北邙山下的南石山村,当时,有客户在南石山村一口气下了几百个仿古陶俑的订单,并设计让其辗转流入北京古玩市场,而制作这批陶俑的人,则就是高水旺。

 

对于这个故事,张二孬很不屑。张二孬在南石山村东口有一家张家彩窑文物复制厂,其规模不亚于村子西口高水旺的工厂。“这个故事你信不信?”张二孬问《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他说:“还北魏陶俑呢,他见过么?那还不都是高水旺自己嘴里说出来的。”张二孬说唐三彩,爱聊美学,诸如马停步喘气时的鼻翼扩张、骆驼的驼峰偏左或偏右和胖妞脸上的表情。他把自己工厂里的陈列室称为博物馆,如今天天在博物馆里与参观者喝茶聊天、行品牌营销之实,更推形象青春俊朗的儿子为手艺传承人,对外塑造技艺更替有序的形象。

 

高水旺与张二孬如今同样都戴着“工艺美术大师”的头衔,又同在一村操持同样的营生,互相说起对方,都有一种剑拔弩张的感觉,因此也都谋求着能为各自手艺添彩的“说法”。比如,高水旺曾宣称年轻时跑遍洛阳各村落找高岭土,“寻找唐代高岭土,希望能找到最接近唐代三彩陶的烧制原料”。而张二孬一听这说法,则会立马嘟囔一句:“最重要的还是塑形,要对着真的三彩塑。”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张二孬告诉记者:“从塑形中才最能看出天分和功夫。我从年轻时起就颇见过不少真东西,还都是好东西。那会儿,送来修的东西,只要是好的,我都不收钱,就为了能多看多长眼。还爱跑博物馆,博物馆里不让照相,我就临摹下来。”其实要论这点,高水旺也没疏忽过,但凡有博物馆要做官方复制品的活儿,他们俩都会很积极地去争取机会。

在用什么窑这个问题上,大师们无一例外地选择柴窑,与唐代一样。但是,这其中或许藏有宣传的目的。在既拼质更拼量的南石山村,不用电窑的人家几乎要被逼退出这一行了。连张二孬都曾坦白道:“电窑容易控制温度,更好烧。”当然,对于那类出价20万元定制一件器物的活儿来说,那就得实打实地全手工加柴窑烧制了。

 

编辑:李洪雷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