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奇1947年生于江苏无锡。197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画语录
题款与趣味
王孟奇
中国绘画,特别是文人画都重视画作的题款与跋文。一般而言,题款是画家分内之事,而跋则往往是他人的手笔,可以是友人,可以是藏家,甚至可能为后世的鉴赏者。而我们主要关注的则是题款。中国写意绘画的题与款可大大增益或补充绘画的内涵,好的题款更可以启迪读者的思考与情感,帮助读者产生更高雅、更悠远的情怀,大大增强了作品的魅力。
中国艺术的题款发端于何时并无绝对的学术结论。有人认为“款识”形态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的钟鼎,把钟鼎上的这种“款识”看作是中国画题款艺术的萌芽。也有人认为当起于汉代的画像石铭。还有些研究者觉得后汉之题画赞才可视为中国绘画真正有了“题款”。他们的区别其实只在究竟谁与两宋以后所兴盛的中国画题款艺术有更直接的血缘关系。不管所据为何,都让人觉得题款艺术的血统倒还算得上高贵。
我们在这里格外重视的却是两宋,尤其是宋元以后中国画题款艺术经过文人画的洗礼真正走入成熟期,完全融入绘画后写意人物画或写意人物小品到底与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关系。尤其要研究的是落款的形式与内容如何更为个性化和趣味化。题款与画同样具备了表现的意图,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钱杜的《松壶画记》语:“画之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始有年月记之,然犹是细楷一线,无书两行者……”直到苏轼等人的出现,这才破了上面的规矩。或款、或跋,长文短句,酣畅淋漓,丰富了绘画内容,增加了绘画的形式变化。宋元之后日渐蔚为大观,表达更为自由,内容亦无拘束。有最简单的名款、画题加名款、别署、室名、创作记年款,这类是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落款内容。长款则在内容上更可穷极变化,可诗词,可文赋,可散文,可抒情怀,可志画记,可记画论,可作艺术批评……
手边正有吴昌硕题画句:“人遗纸数幅,光厚如茧,云得之东瀛;或曰:‘此苔纸也’。醉后以酒和墨,为梅花写照。梅之状不一:秀丽如美人,孤冷如老衲,屈强如侠,清逸如仙,寒瘦枯寂坚贞古傲如不求闻达之匹士。笔端欲具此众相亦大难事,唯任天机外行,似兴酣落笔,物我两忘,工拙不暇计及也”。这段文字详述了昌硕老人以日本纸画梅的过程:由纸、墨到如何观察、如何表现、情绪状态皆作了生动描述,对研究他的艺术提供了详实的文字依据,大有价值。
又有其题画句云:“人是人非都不问,了无人处自家看”。文字虽简省,却可以折射出一线人生境界的哲理,让会意者徐徐咀嚼。就艺术层面而言,自然这句题得更有味。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