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治《水电站》 66×50cm 纸本镜心 1972年作
此幅为宋文治先生写生创作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山水画用传统画法表现崭新内容成为艺术创作的时代主题。
宋氏生于江苏太仓,与“娄东画派”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承继“四王”浅绛画法,突出黄子久的“逸迈”品格。宋文治以“四王”的浅绛法,巧妙地表现时代的新题材。景色峰峦浑厚,草木华滋掩映,又不失新时代建筑恢宏的革命建设豪气。“清新隽秀而不轻佻,隽秀中又有苍沉。”在新的审美观照下,反映新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题材创作赋予画家新的构思与创作空间,继而“以完全崭新的姿态出现于中国画坛”。
上款“独峰”,即黄独峰(1913-1998),名山,号榕园,又号五岭老人,广东揭阳人。著名中国画画家。师从邝碧波、高剑父等治艺。1946年在广州与马小进等组织“越社”;并与高剑父创办南中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授、国画系主任。1948年创办《时代艺术月刊》;组织“丹荔社”。1950年在香港入张大千门下。1952年定居印尼。1959年在棉兰创办“中国画院”,其画在东南亚享有盛誉。1960年回国,在广西艺术学院任副教授、教授、美术系主任、副院长等职。1961年以来,曾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政协副主席;第二届全国侨联委员,第三届全国侨联常委,广西侨联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常委,致公党广西区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理事,广西美协副主席、主席等职。
魏紫熙《擦炮》 46×34cm 纸本镜心 1963年作
《擦炮》是一幅以传统笔墨反映时代生活的写生画。展现了战士时刻提高警惕、做好战斗准备、巩固国防的坚强意志。画面经营位置疏密有致,人物神情呼应传神。用笔线条沉稳厚重、色墨兼具,突破传统人物画技法的局限性,彰显出新中国人物画的时代气息。
1962年底到1963年初,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魏紫熙、阿老、黄胄、高虹、哈琼文等美术家深入福建沿海前线,慰问阵地解放军战士,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写生纪录他们的日常生活。描绘了他们的革命精神、斗争生活及新思想。是幅作于1963年,这也是对六十年代初“新金陵画派”二万三千里写生创作的一次延伸和拓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重大事件所发生的场所成为绘画创作所关注的焦点。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基本定型。其中,革命政权所在地延安成了众人瞻仰的圣地,同时也成为美术家绘画创作集中表现的对象。在不断加剧的对革命圣地的热情崇拜中,圣地之旅以及反映圣地的山水画创作成为明确意志、净化心灵的热情举动。革命圣地的出现,对国画中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美术家由最初到革命圣地写生,到后来专门以革命圣地为题材创作反映新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为60年代以后的山水画出新打开了一条重要的通途。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