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治《延安晓色》
是幅《延安晓色》以圣地山水为内容,雄踞延河的延安大桥,延河两岸房屋林立,一片热闹的社会主义建设景象。远处峰峦起伏,雄浑苍茫,宝塔山屹立画幅中心。古法淋漓的水墨表现近景,远处的工厂房屋及群山则用色淡染,不仅色调和谐,而且这种艺术处理浑然天成,笔情墨韵。远处的云山渲染分外特别,给人入眼即融的亲切,有了令人神往的韵味。
是幅创作于1960年,适逢宋文治参加傅抱石为首的江苏省国画院“二万三千里”写生创作。宋文治借鉴北派笔法,融入南派水墨韵味,是少有的雄浑壮丽之作。用笔、用墨、设色、构图,多见巧思。宋文治绘画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写生创作赋予其源源不断的创作生命力。
为了更加贴近时代发展、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美术家的壮游写生活动转向了时代特色更为明显的革命圣地,在日益政治化的社会现实中显得格外的契合与流行。显然,这一批以表现革命圣地的山水画题材创作为中国画进一步为政治服务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宿脚,红色意义超出了题材本身所蕴含的份量。
魏紫熙《韶山学校》 68×45cm 纸本镜心 1978年作
出版:《芙蓉国里尽朝晖——江苏省国画院赴湖南写生作品选》1979年8月,江苏省人民出版社。
此外,同期推出的还有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宋文治描写太湖洞庭鱼米之乡、避暑胜地的《江南春色》、魏紫熙的《黄山秋赏图》等作品。
1977年11月间,江苏省国画院组织写生小组,远赴湖南长沙、韶山、湘潭、岳阳等地学习、写生两月有余。此时期,用传统写生笔墨反映新时代特色的艺术创作精神已如火如荼。是幅《韶山学校》作于1978年1月,恰是魏紫熙突破传统山水画个人聊以自娱的局限,以为人民服务、培养高尚审美情操为创作主旨,展现“景情并茂”艺术境界的时代佳构的时期。是幅展卷,只见白云悠悠,岩嶂巍巍,气韵茫茫,有笔墨而不见笔墨,有经营而不见经营,深得大笔渲染、一气呵成手法的幽美氛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派芙蓉国里尽朝晖的祥和景象。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