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所未见的广州3年展
0条评论 2012-09-15 16:10:52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朱绍杰

我是冲着广州三年展而来

13天后,年度大戏即将上演,而“剧本”方案早在3年前形成。

“我第一次向广东美术馆递交这个三年展计划的时候,罗一平馆长还没有到任。”主题展策展人姜节泓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11月,姜节泓就把自己这份策展方案提交到广东美术馆。“当时还没有中文名字,只有英文名字叫做‘the Unseen’,就是没见过的东西。中文名字其实是2010年之后才想出来的,原来叫做‘未见之事’,但这在中文语境里面不响亮。后来才有‘见所未见’这个名字。”

然而,当时的广东美术馆馆长换届在即,方案也就没有得到馆方反响。半年后的2010年4月,罗一平到任广东美术馆。于是,姜节泓再次带着方案找上新馆长。“我一直很坚持,特别想做这个展览,况且已经递交给广东美术馆了。可能是在英国养成了倔脾气,既然投了这个就认死理。”姜节泓笑道。

“在我到任后,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下一届的三年展项目”,罗一平称,“馆里没有任何人把之前的方案转交给我。”然而,接到来自英国伯明翰电话后,罗一平在眼前的好几份策划文稿中相中“见所未见”。“在启动展-项目展-主题展思路确定下来后,我们选择了最能回应问题的方案作为主题展项目,恰恰见与未见是三年展需要延伸的话题。”他说。

韩庚佑 白噪音3

韩庚佑 白噪音3

2011年6月,在新产生的第四届三年展项目策划中,姜节泓原来的三年展方案作为主题展部分被选用。

然而,姜节泓表示,“见所未见”并没有迎合这次三年展的整体构架。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做这样一个计划是基于个人的学术和策展的研究,出于对中国重要的三年展‘广三’的尊重,并非为了某一任馆长、某一个人。

然而,姜节泓毫不掩饰当时自己对广州三年展项目的向往。“我是冲着广州三年展而来”。谈及往届的广州三年展,他这样说:“前三届的广州三年展都让我特别尊敬,当然我在学术上也保留自己的看法。比如第一届是回顾性的,如果做中国当代艺术回顾性的、史学性的分析和策展的话,巫鸿老师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第二届是做地域性的文化研究,侯瀚如、小汉斯这种搭档是很完美的;第三届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但是策展人都是我非常尊敬的朋友和老师。”

姜节泓在上一届广州三年展结束后不久,就迫不及待地、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计划投给了广东美术馆。

让艺术跟生活肉搏

“见所未见”,一个看似玄妙的词语。但在姜节泓看来,这个题目却不需要解读。“我们只是在探讨一个看得见看不见、可见不可见的问题、可知不可知的问题。这个是大俗、特别俗的一个标题。”但他继而补充,“同时它又可以挖掘到很多在哲学语境里面、甚至在神学语境里面都有很多的意味。”

据他介绍,整个策展和艺术实践采取了以视觉先行、以实践先行的模式。“当代艺术的作品不会设置标准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启发观众。”姜节泓强调,“艺术创造力不仅仅在于艺术家、策展人或机构,也在于观众。”

姜节泓期望展览不仅仅能表述艺术家眼中的“见所未见”,更邀请观众参与其中。“这里强调创造力,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还有观众的。”在展览中,他设置了一个信封,里面藏有一个由艺术家编织的故事,但观众也可以在互动中激发自己的现象力。“我觉得,当代艺术不能说懂了还是没懂,只能说经验或是没有经验。在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并得到经验后,艺术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正佳广场计划是本次主题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项目。在市民熟悉的大型商场里,在这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视觉狂欢式的购物环境中,把作品潜藏在每一个角落,成为日常的一部分,让“公共艺术完全是跟生活肉搏,短兵相接”。

合作契机在于广场七楼正佳美术馆的筹建。由于施工进度问题,美术馆无法与主题展同步开放,但这却让姜节泓一试多年来“艺术与公共空间”的设想,从而剔除美术馆中艺术“占领空间”的特权。为此,他们“干脆做绝了,索性模糊了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姜节泓和艺术家们甚至不会在意作品被不被认知为“艺术”,他说,“我觉得这是主题展中最独有先锋意识的一个部分。”

虽然,这与他个人的实践出身不无关系,而事实上,这更和姜节泓所向往的三年展有关。“你去看前几届的这些人,他们大都不是实践、或学实践出身的,我在想我做的话肯定会有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从实践出发,从另一个角度策划展览,我们可以做得特别自信;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视觉先行,回归到视觉艺术创造力的核心”

由此,姜节泓承认自己在潜意识里有“去理论化”的倾向:“这个题目出发点,还是把这个展览做得更加朴素,让大家都能明白,而不是特别理论化。”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