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南长街54号”
30~40年代:“南长街54号”成为进步人士的庇护所
1929年,梁启超于北平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南长街54号”的传奇却依然在继续。
30年代,梁启勋在山东青岛大学、北平交通大学任教,仍然刻意要远离政坛。
梁启勋的儿女们纷纷参加了革命:长女梁思明已于北平解放前便投往冀中解放区工作,长子梁思衡、次子梁思睿,二女梁思聪、三女梁思曼纷纷参加地下共产党,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中去。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镇压民主运动,诸多学生上了逮捕的黑名单,大批青年和民主人士被杀害,整个北平陷入一片黑暗恐怖之中。这些进步学生需要有人将他们安全转移,梁启勋和“南长街54号”自告奋勇担当起这一重责。北京大学红楼一带被军警特务包围封锁,我党地下工作者周基愚和四个被上了黑名单的学生逃出了围困,梁启勋毫不迟疑地把他们收藏在南长街的家中,掩护在自己的卧室内。不久,又有电影和戏剧界的陈怀凯、刘燕驰、凌翠、邵丹等四个教员和学生从南京逃来北平,他也收容掩护在家里,通过地下组织送往解放区。
梁启勋还为北大地下党和学生会收藏了许多秘密文件,北大地下党文理法学院教员支委会和讲师、讲员、助教会、理事会也常到他家去开秘密会议。“南长街54号”成为进步人士的庇护所,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据点。
50~60年代:从领导人频频造访到遭遇抄家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建立中央文史研究馆,经周恩来提名,由毛泽东圈定梁启勋、章士钊、康同璧、齐白石等28位各界著名人士为中央文史馆首届馆员。梁启勋并当选为北京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梁启勋的夫人也参加了街道委员会工作。这一家庭被评为“革命家庭”,他们“南长街54号”的大门上装置了“革命家庭”的铜匾牌。
五六十年代,梁启勋每年春节和国庆节,都受到邀请参加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宴。周总理对这些“宝贵的活文物”非常重视。1961年国庆节前,梁启超受到了一次格外优待接见。当他被司机接到人民大会堂时,还没有认出眼前热情迎上来的周总理,以致总理只好自报家门,并请教老人关于“戊戌变法”的往事。
梁启勋的一生,除从事过经济和中国文学历史教研工作外,更热爱中国诗词,是一位有名的词学家。他的主要著作《中国韵文概论》(三卷),《词学》(二卷),《稼轩词疏证》(六卷),《海波词》(四卷),《曼殊室随笔》(四卷)等,被称为海波老人。而因为诗词上的共同爱好,梁启勋与章士钊常有往来切磋。通过章士钊的介绍,毛主席看到了梁启勋的《海波词》,互通书信,分享了在“咏梅诗”上的共同喜爱。
在梁启勋辞世之后的第二年(1966),“南长街54号”没能逃过抄家的厄运,梁家人蒙受了财物上的巨大损失,其收藏的许多珍贵文物、信札、照片、股票被烬毁,惜乎大量从未公开的、融合近代政治、文化、金融和家族的重大历史就此化为灰烬。
70年代~至今:家人搬离面临拆迁
1982年,梁家人搬离了南长街54号,彭真夫人的姐姐、齐白石的女儿曾在此居住。如今的“南长街54号”只余一片废墟。不到百年已经几度沧桑,“南长街54号”的故事,甚至还未来得及被无穷的追问。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