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当代艺术还能走多远?
0条评论 2012-10-13 17:21:2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晓峰

2012年宋庄在生猛蜕变之后,接的第一批客就如此让人大跌眼镜。黄药认为开放性的艺术展示空间的存在,是关系到中国艺术创新实践的存亡——而现在宋庄完全被艺博会虚张声势所淹没,这些都不应该是宋庄未来发展的要义和精神。意外的是,整个“诊断”展览多了一层中国当代艺术现时态的“诊断”。虽然预料中的前路多歧,但是谁都没有预料到在如此喧哗的艺博会让整个当代艺术处于“抽空”的感觉。很难想象,宋庄是当代艺术创新实践的一个方向标的地方,有朝一日当代艺术的实践活动会开展得如此困难,在炫目的产业化背后,却尽显艺术生态的满目疮痍。躺在体制温暖的怀抱的传统艺术,与对社会有担当和行动力的当代艺术家命运构成如此的反讽般的戏剧效果,但是又那么正常运行的平行轨道里,可以做到熟视无睹的不交叉,问题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扭曲却暴露无遗——但现实的窨井盖掩盖得却尽善尽美。就像艺博会开幕那天进入宋庄主干道一派主流的锣鼓喧天,各路名流粉墨登场。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担任总策划的首届艺术品博览会注定会程序性的进入该有的高潮,而低潮的却的是宋庄艺术家们的担心,愤怒,感慨,甚至有艺术家为此被做行为被拘留。前卫、先锋派、实验性的宋庄正在以产业化的命运被解构,创新型的艺术表达被视为洪水猛兽,被理所当然的当作和谐反派力量。警察和国保们过于敏感的神经,让艺术家正常的创新表达变成了憋屈的力量。这就是现实怪异的大背景下,艺术界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宋庄促进不了当代艺术前沿问题的深层次探索,却停留在等待迎接商业的狂欢里,我想这是一种艺术恐怖般的气氛,也将极大的摧毁艺术创新与创造的生命力。一旦宋庄的当代艺术被空心化之后,我想那个阴霾下的领跑者们还有说服力吗?

回避文化现实问题和当前社会困境,而企图用行画信息浓重的艺博会来就宋庄的市?博民心?这显然不是“救世良方”。2012年艺术界的保守让人痛心。资本追逐褪去之后,真的开始裸游吗?艺博会总策展人杨晓阳对媒体高调的,“此届艺博会上,传统与现代结合、国内与国际结合,体制内外艺术家都在场”,显然,恰恰证明了当代艺术家“不在场”,也“不能在场”。强大的体制艺术在场,让更多当代艺术家艾存在感很微弱。在宋庄的艺术家和机构会在家门口感觉到腹部开始受敌,这种滋味我想在这个秋意渐浓的当代艺术大本营——宋庄平添几分惆怅。谁都没有预料的这么快,宋庄当代艺术的空气瞬间变得如此稀薄,以致你有一种“错觉”,以为进入了体积更大的琉璃厂,抑或又是国家画院附体在宋庄?当代艺术的展示空间萎缩得如此厉害,让人觉得宋庄并不是当代艺术的天上人间,而是伪传统艺术歌舞升平的夜总会。宋庄美术馆做的艺术前沿展那么的四平八稳,更像是中国美术馆的一次汇报展览,几乎让人忘却了这是当代艺术的核心发生地宋庄之所在。除了主题被阉割之外,可能更多展示的是艺术家自身抵抗性已经减弱,已经适应了宋庄胡乱审查艺术品背景下的利益谋和。

宋庄这次政府主导的艺博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变脸”,让以下五个不同形态的当代艺术表达行为都受到了不同的干扰,我想这些足以证明当代艺术“不在场”的真实,而不像官方意志的“穿越”:一是,黄药和Hans Mes在药艺术馆策划的《诊断——艺术是一种药》中荷国际艺术交流展览,因黄药以猪头为媒介的装置作品被五,六拨警察干扰;二是,两位行为艺术家被拘留,很多艺术人士在微博上第一时间表达了抗议;三是,一群艺术家自发组织在北寺村边的小树林里举办露天画展,轮流值班。四是,《2012·宋庄边缘自由艺术家联展》被迫在小堡之外的村庄展出,从组织到开展,整个过程仅用了4天,107个艺术家展览,因为担心官方查封,策展人张建俊直到9月26日才开始以短信的方式通知艺术家以自助型的方式参加;五是现象工作室《家乡·家》展时,播放纪录片屡被停电……在这些令人心酸心寒的背后,却发生在宋庄投资巨资翻建马路和广场的景观工程大背景下。这些来自当代艺术家们建设性的意见和行为,却被意淫式的视为一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而无人真正理解当代艺术是激活文化创新的能量棒,和那些歌功颂德的腐烂文化信息相比,当代艺术家的智力贡献、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所承担的风险显然有目共睹。但是直至今日,我们仍然拥有一个可以真实讨论文化价值再判断的场,仍然无法释放文化多样化的信息,仍然无法捍卫艺术自由表达和自由展览的权利。宋庄在还没有达到当代艺术创新顶点之时,就开始了它自身的闭合系统,现实的利益开始让这里围起了一道新的“围墙”,在这个粗暴的干涉,简单的价值判断,保守文化态度的气氛中,宋庄的未来也将更加无法确定。无法表达艺术家对社会正常痛感的宋庄,我想艺术创新只不过成为锦上添花的手艺活,而不是思想表达,而这些又何其的勉强当代艺术家?当代艺术家的活力是文化创新活力的基本指标,但是有关权力部门居高临下的藐视这些文化人的选择,又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怎么的和谐结构呢?

回到解读“诊断——艺术是一种药”展览本身,我希望能够在这个“诊断”主题展背后,连带解读出更多2012年的问题出来。如果前几年的艺术问题还集中在高速市场化所带来的弊端,而今年凸显的是政府主导下的艺术产业化前夕给艺术生态所带来的冲击。超越“诊断”展览的社会现实残酷,策展人和艺术家不可能奉旨寻找主题做作品,他们所展示的艺术能力差别,在于如何找到并转化他们所感受到社会的漏洞。当代艺术家们是主动成为或承担社会医生角色的群体,他们并不是走到社会的对立面,恰恰是社会断裂面的修复者和提问者。今天艺术家们都有广泛的共识,差异在于他们如何展示不同的创造力和思想,而不在于传统技艺的精良,更多取决于破坏性和挑战性。这也是“诊断”展览所要跨界出来的艺术态度,而非妥协。因此,我宁愿理解为,15名参展的中荷艺术家带来了是他们基于现实的不同“诊断”:

Eveline van derPas的作品《转变》,是在一个半封闭的空间里用两面镜子架构一个虚拟和分裂的空间结构,当影像投到镜子之间的那面墙上时,观众就被很自然的牵引到白墙前地上铺着宋庄羊毛的矮木墩,与这些镜子和镜子无限分裂的个体,以及其他人和其他人的分裂体形成了交流。将你最大的置身于你对自身的重新对话和沟通,显示转变的力量。她穿梭于宋庄不同的小巷之间,拍下了无数组让我们不知道的宋庄环境表情,看她那些在异乡拍得那么知性的照片,令我每每感动不已。

Liesbeth Takken的作品《时间线》,诊断是,生活中遭遇到的是临时性图像改变着我们的每一天。实际接触中,她是一位沉浸在自我作品变化中的女艺术家,直到开幕式那天,她还让一拨中国的小孩子跟她互动,她不断用石块,煤炭,玉米粉,沙粒“平衡与琢磨空间的重要性,仿佛一种宗教仪式”。她几乎每天晚上都要通过视频电话,跟她荷兰老家的小女儿通电话,表白她对中国的强烈感受,并让我们在场的人分享她的情感表达。

NiellsNiemeijer的作品《重力》,诊断的是,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变成无形的重量,而如何承受这些负担?他是本次中荷艺术交流项目中来自荷兰的一位年青艺术家,他告诉我们他的哥哥得了忧郁症自杀了,这些可能改变了他对创造的某种态度和表达,你会发现他的快乐,也能在某些时刻感受到他的神经质。他非常喜欢中国,以致一个月的交流时间对他而言远远不够,因此他很认真的找我们谈,希望继续给他担保延迟他在中国交流的时间。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