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会市环城镇茶坑村的“梁启超故居”
然而,据《看历史》杂志记者反复实地勘探后确认,大门换方向的依据是不存在的。目前的大门是朝东开的,出门就是5米不到的狭窄胡同,大门内外,各有一扇一字影壁,东城区史地方志主任调研员王之鸿对这样的影壁建筑的解释为,大门外对面的影壁,也叫照壁,是大门内外两扇一字影壁的结构,从建筑学角度来讲“显示出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他在解释大门外对面胡同一侧墙上的影壁时说,“在胡同的另一侧建影壁,或是依托别人的宅基,或是占用胡同的公共用地,岂能想建就建?吾居行(hang,道路)中,便是‘衙’,既然门外的影壁是宅门的对景,那么门前这段道路自然与宅院产生了领属关系。门外的影壁分明在警示行人,在此门前不许停留,更不许喧哗。”
另外,现在北沟沿胡同23号大门内的垂花门的位置也能说明,这个大门是没有换过地方的。否则从大门到垂花门,再从垂花门到抄手游廊以及带游廓的47间房子在朝向上岂不都要受到牵连,那样的话,就不可能是现在这样从北沟沿胡同进门后,顺理成章的布局了。
还有一个可以推翻大门换过方向的实证是,目前“故居”大门的正对面,是一个格局规范的小四合院,院门有“梁启超书斋”的铭牌。房主称此为私产,谢绝参观。而照壁就在这个四合院的外墙上。但是梁启超的外孙女明确告诉《看历史》,她不记得大姨家院子对面还有个小四合院。
北京市档案馆表示,由于东直门内大街204号是在抗战期间售出的,而日伪时期的档案已被销毁,所以,北京市档案馆也无法出示东直门内大街204号梁思顺在1930年代末卖出房产时的契约档案。同样,档案馆也没有整个抗战时期北沟沿23号的房屋档案。
1930年代,今天挂牌的“故居”所在地,不叫北沟沿胡同,叫北沟沿。北沟沿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明代称“学房胡同”、清乾隆时称“官学胡同”、宣统以后改称“北沟沿”、1949年以后叫“北沟沿胡同”、1966年改为“红都胡同”,“文革”结束后,又叫回“北沟沿胡同”。北沟沿胡同23号,与梁氏后人记忆中所临的东直门大街之间,还要经过东直门内南小街、大菊胡同、小菊胡同约500米的距离。
北京市档案馆王兰说:“原东直门内大街204号一定是在路南,临大街,近东直门处”“你从东直门开始、从小号的双号开始找比较容易找到。”。
1965年,北京市重新整治和登记过路名和门牌,东城区北新桥派出所提供资料印证了王兰顺的判断:1965年以前的东直门内大街204号(即周希哲梁思顺曾经的房产所在地),在重新编制登记时,改为东直门内大街92、94号。近年的城市改建后,此地现已是一片回迁的高层居民楼,编号又改。原东直门内大街204号的位置,应该是在东直门内大街与南小街交叉处路东、东直门内大街路南——这正是王兰顺的判断。
如何发现并认定一处文物是不是名人故居,王芯说,“有人说它是(名人故居),我们要去现场勘察;有人说不是,我们也要去认证,谁提出不是,你要举证,证据是不是充足,我们都要去认证。证据是充足的,我们就要打报告。”
1985年认定北沟沿胡同23号为梁启超故居的过程,也是对梁氏的后人做了口述的笔录。时任所长的谭伊孝获知有人称北沟沿胡同23号是梁启超故居后,找到了这位声称者并做了口述记录。不过,现在谭伊孝已经故去,有关北沟沿胡同23号挂牌的档案,王芯说已交给东城区档案馆 。
在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目前保存着《关于确定东城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此通知将北沟沿胡同23号列为梁启超故居,时间是1986年1月21日。对于1980年代中期,是如何将北沟沿23号错误地认定为梁启超故居的,王芯认为,20多年前进行调查时,资讯不像今天这样发达,信息非常有限,调查确实存在着实际的困难。
目前,文物部门有关北沟沿胡同23号被确认为不是梁启超故居的报告已经递交,正在等待国家“三年一批”的认证。王兰顺认为,将北沟沿胡同认定为“梁启超故居”的错误是明显的,为时5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刚刚结束,应该借这个机会给予纠正,这也是文物保护的进步。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