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的“泡沫”
“艺术品一旦进入市场,各方所追求的完全是利益的最大化,基于这一点,对于商家而言,市场的理性并不好玩,泡沫更具有刺激性。”沈飞如此对《第一财经日报》评价艺术品市场。
有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年回报率为26%,即便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年收益率也在10%以上,而文物、古玩年升值率达到20%,已经超过了风险系数较高的股票和房地产。
目前全国共有拍卖公司5600多家,其中,从事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公司有309家。
沈飞说,这是投资,只不过是资本的一个转向,再加之文物价格上不封顶的特性,艺术品在那几年,几乎成为各方游戏主疯狂挣钱的一个方式,这与中国人的文化热情并无太大关系,泡沫中势必有很多虚的部分。
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制造虚的部分的特点之一是“作假”。
“一假”是“炒作艺术品的稀缺性”,基本的规律是拍卖公司通过媒体、相关文物专家,将艺术品的存世量降到最低,在各方的集体炒作下,可能几千元的物件最后拍出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价格。
“比如,瓷器在古代本身就是工业化式批量生产的一个工程,了解历史的人是知道的,如果皇家需要某种样式的器物,一般是照此图做多少多少件,就算加上各种历史原因,又怎么可能只存有那么一件呢?”对瓷器颇有研究的沈飞质疑道。
对于这一观点,北京一家拍卖公司的负责人认为所谓“假、做戏”的说法过于绝对,“不会遍地都是,若那样,还叫国宝吗?”
“二假”是“作假”,结果就是“赝品成灾”。沈飞举例说,“比如书画,齐白石一生中,其数量总计不会超过3万幅;而如今市场上所能见到的‘齐白石’,竟有35万张之多,这背后是什么呢?”
2010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上,其重要拍品之一——齐白石的《虎》刚一露面便遭质疑。当时就有专家指出,除了《虎》上的题词书法“描摹痕迹明显”外,画的线条笔触与齐白石的风格有很大差距,但这幅饱受质疑的《虎》仍以3202万元的价格售出。
有收藏界人士表示,现在中国的收藏市场,95%的人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背后多是拍卖公司知假卖假、利益集团联手做局、天价拍品层出不穷。当然,也有业内人士称这种数字没有依据。
对于这一假,该拍卖公司的负责人也非常气愤,“尤其是拍卖行,赝品横行,吃亏上当的太多。”知情人士则告诉本报记者,“即便吃亏上当,知道是假的,但谁会主动跳出来呢?他们中的大多数,依旧是想法设法让赝品继续在市场上流通,毕竟,真正了解这些艺术品价值的人并不多。”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