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基永简介 70后,"西关大少",微博认证为文献学者、画家、爬格子的文化人以及电视收藏节目主持。
由于地域的关系,广东的印谱没有江浙一带丰富,且拍卖投资尚未成气候。据了解,广东专门收藏印谱的藏家非常少,梁基永就是“非常少”中的一个,藏了30多种印谱。梁基永透露,手上的绝大部分已经给了广州图书馆,计划今年内出一本图录。“这些印谱很难才聚到一起,我不想再让它们散落出去。”他认为把这些印谱放在图书馆,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不够钱,一本本买七八个月才集齐八种印谱梁基永对印谱的兴趣始于大学时期,当时他手上有一本冼玉清撰写的《广东印谱考》,这也是他唯一的工具书。“我当时就入迷了,后来想尽各种办法去收集印谱。”据他介绍,当时研究、收集印谱的人并不多,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印谱,对于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来说,研究广东印谱会相对容易得多,因此,梁基永决定专门收藏广东印谱。
对于第一本收藏的印谱,梁基永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梁基永收藏的清代《看篆楼古铜印谱》,藏本为八册本,无序跋,扉页为淡红色撒金笺本,单框内印有三行隶书:“潘氏家藏汉印,嘉庆丁丑孟秋,厚山审定”。资料显示,潘有为字卓臣,号毅堂,乾隆三十七年进士,官内阁中书,其父潘启为广州十三行之同文行行商,是以有为既富于资财,又能结交京中名士,收藏甚富。
记者了解到,真正让梁基永开始对印谱进行专题收集的是2003年,那时他有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南海一个藏家吴老先生的印谱,共八种,当时这位藏家已经过世,这些印谱是吴老先生留给他的学生的。梁基永非常喜欢,可是手上一时没有那么多钱,只好有钱的时候买一本,就这样陆续花了七八个月的时间才全部收集完。他记得当时最贵的一本是5000多元,这在当时的价格已经算是比较高了,“全部花了好几万元,也不是小数目。”梁基永告诉收藏周刊记者,好的印谱确实难得,不是一般人都肯舍得下手的,因为对于收藏投资而言,印谱的变现没有书画来得快。遇珍品,一见钟情最自豪的是收藏作者亲校版本在梁基永收藏印谱的这十多年中,发生了许多有趣又难忘的故事,但是因为对印谱的喜爱,梁基永一直没有出手过一本印谱。他收集的最古老印谱为乾隆年间印制的,另有一些连冼玉清自己都未曾见过实物。最令梁基永自豪的是他收藏了几种由印谱作者亲自批校的版本,他相信这对于篆刻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有一次,梁基永在朋友那里见到三种印谱,这三种印谱的可贵之处在于是居巢、居廉的印谱,这也是研究居巢、居廉非常罕见、珍贵的资料。当时梁基永手上没有足够的钱,朋友提议拿画换。
梁基永便带朋友去家里挑画,一共挑了三幅,其中一幅是明代张宏的山水画,是清代有名的大收藏家收藏过的;还有一幅是任伯年的画。有朋友笑称:“这些画现在至少值五六十万,梁基永换亏了。”但梁基永也只是一笑置之,对他来说,尽管印谱的变现没有其他艺术品来得快,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印谱的价值会逐步显现,“收一本少一本,赚钱可以用其他方式,我卖几幅名家的画就可以了”。
梁基永介绍说,印谱的制作比人们通常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为了完整地体现印章的每一个细节,需要专业人士为印章涂印泥,将纸固定在印章上反复摩擦上色,不能出现丝毫差错。像这样的印谱一次的制作量可能是数十本,制作时间达数月之久。
编辑:江兵